火烈鸟之所以长了那一身粉粉的羽毛,正是因为它们以水中的藻类为食,才合成出了羽毛中的色素,变得那么粉嫩。浮游生物,其实这是个很笼统的称呼,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真菌、原生动物和细菌,只要它们的游泳能力很差,并且是在水体表层随波逐流的生物,都可以称为浮游生物。在所有的浮游生物中,数量最多、对海洋生态最重要的是“浮游植物”。但为啥要加上引号呢?因为它们有很多都不能算是植物,只能说是藻类。
这其中既有微小的硅藻,也有大型的褐藻等。按照20世纪生物五界分类法,藻类中有原核生物,原生生物,而只有小部分可以挤进植物界。所以海洋中的大部分藻类,都不能算是植物。
和浮游藻类相似,浮游动物的体型差异也很大。微型的浮游动物就只有单细胞,而大型或巨型的浮游动物则是它们的数倍大。另外,还有一些种类,只有在幼年时段可以叫做浮游动物,而等长到成年时,就已经长得异常巨大,不能再称之为浮游动物了。所以说,浮游生物也不总是“浮游”的。很多浮游生物长大之后,就会换种生活方式——比如像海胆和蟹类那样爬着,或者像鱼类似的游泳。
我们经常说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之肺,其实,海洋中的藻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生产出的氧气总量,远超陆地上绿色植物的总和。除了可以造氧,浮游藻类还是小型浮游动物的食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放到浮游生物身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小型浮游动物吃浮游藻类,而它们自己也会被中到大型浮游动物吃掉。在海洋食物网中,浮游动物的角色非常重要。它们把植物蛋白转化成了动物蛋白,而动物蛋白更容易被其他海洋动物吸收。
由于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浮游藻类通常活动于深度小于200米的海洋表层。然而打算吃它们的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通常并不会在白天进食——因为如果白天贸然跑到海洋表层,就会很容易暴露自己,导致觅食不成,反被吃掉。所以,它们只能等到晚上,才会浮到海面上进食,而等到白天来临时,它们再回到深层水域躲起来。海洋里面的浮游生物,不仅形态各异,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