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养殖与形成

作者: CastAI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8-08-02

本文介绍了珍珠的形成与养殖过程,包括天然珍珠的形成、养殖历史、植核过程、养殖环境、采收及后续加工等内容。

珍珠是长久以来“女人味”的代表饰品,用温润典雅和柔美动人来形容再好不过。今天就来讲下珍珠的养殖,咳咳……开始致富经啦!

天然珍珠的形成算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一个 1/1000 都不到的低概率事件。当有异物入侵贝类的体内后,贝类觉得“硌得慌”,便分泌出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逐渐形成了“珍珠”。当然也有可能是贝类自身发生了病变,这样形成的珍珠千奇百怪,主要根据异物的形状和运气而定。

养殖珍珠的历史从宋朝(960 年 ~ 1279 年)开始就有记载,但那时候还没摸索出大批量产的方法。直到 125 年前,日本人御木本幸吉才开发出珍珠批量养殖的方法。后来,他创立了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超贵珠宝品牌 Mikimoto,真的是天价。

要有珍珠,必然先要有珍珠贝。贝类需要在食物丰富还温暖的水域才能茁壮成长。从幼苗到可以育珠,大约需要 2 年的成长期。

养殖珍珠,可不是把贝壳撬开,往里随便扔个啥就行的!首先选择一个健康的珍珠贝,剪下一条外套膜。给分切成小块,多少段就能培育多少颗珍珠。把每个要育珠的珍珠贝撬开来,在它的外套膜部分切开个小口,先塞入切好的小块,再放入圆溜溜的珠核。在珍珠形成的过程中,贝类的外套膜会分泌产生珍珠质,放入的小块外套膜又能刺激产生珍珠囊,这就让珍珠贝将珠核包裹起来了。

植核完毕的珍珠贝为了方便管理,会被挨个编排好,放进透水的网兜里,或者一个个钻孔后用线串起来,总之是为了将来回收更方便。

之后挂在方便移动的竹筏上,放回到温暖的大海中,静养 2~3 年的时间。这期间还得频繁检查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密度,一旦海域环境变化,还要及时换地方继续养殖。

定期捞起珍珠贝,清理掉外壳上生长的藤壶和苔藓等外物,附着的生物过多会抢夺该水域的养分,影响到珍珠贝的生长。

在温暖的海域中静养 2~4 年后,这才到了最后收获的时刻!珍珠的颜色随着贝类和海域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变化。有白色、金色、粉色、孔雀绿、黑色等。一般来说,海水珠的光泽也会比淡水珠要强很多。

接下来的工作,就轮到艺术家和设计师上场了。最常见的珍珠项链为了保证钻孔的同时珍珠不会碎裂,会同时使用两个钻头一起相向加工。之后串线的过程,会在每颗珍珠的两边都打上不易察觉的小结,就是为了防止一旦断线,猛地“大珠小珠落玉盘”。

有时候看到某些镶嵌的珠宝只露出半颗珍珠,实际上为了节省成本这种珍珠本身就是半球型的!这种做法也太令人心痛了,所以广大劳动人民机智的发明出了半颗珍珠养殖法!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半圆形的珠核紧贴贝壳壁就好了。

最后经过切割和打磨,卸下半颗完美珍珠。话说珍珠贝超娇弱,养殖方法都百年历史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加成下,仍然有可能超半数贝类在收获前挂掉。可能是藻类、环境、甚至自身体质不太行。而且最终采收时,也不是每个贝都能产出宝石级别的珍珠来。

另外,17 年国家博物馆和卡塔尔博物局联合办过一个珍珠展,活儿姐写过文章介绍了一批美艳异常的珍珠饰品,感兴趣的小可爱可以戳阅读原文去看看。

UUID: 3673fcd2-0d45-4739-aa5e-33937a1ce2a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8-02_除了殴打美人鱼,还有什么办法获得珍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