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作为日本的文化象征之一而广为人知,像《攻壳机动队》的电影版中如果不是出现机械艺伎,恐怕很难让人明白故事的背景是未来日本。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艺伎这个职业和相关的文化,而是她们的脸。现在我们能在日本看到的艺伎,化妆时一般会先用蘸上粉底把脸上和脖子像刷墙一样涂成纯白色,再画眉毛和眼角的红色,然后再勾上眼线,最后抹口红。
江户时代《风俗三十二相》浮世绘中的女性妆容。左边是自然眉,白齿的年轻姑娘,右边是化眉黑齿的妇人。这种妆容在没有电灯的古代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不把脸画得这么夸张,晚上在昏暗的室内就完全看不清长相了。在江户时代,也就是十七到十九世纪,这种妆容并非艺伎特有,而是广泛地流行于爱美的女性之中。现代人有数也数不清的化妆品可以用,抹出这么个脸来并不困难,但是在古代日本,姑娘们是用什么来化妆的呢?
首先,用白粉涂个脸。这种大白脸妆,一眼望去脸上就三种颜色:白、红和黑,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白色的粉底。日本古人最早抹脸用的白粉是糯米粉,后来开始使用无毒的氯化亚汞,也叫轻粉。轻粉主要的产地是伊势国,也就是现在三重县境内,也叫伊势白粉,做法是把水银、食盐、红土、水混合后放进铁釜中,盖上一个泥碗一样的盖子600℃加热四小时,之后就可以在盖子上取得白色的轻粉。
伊势能成为轻粉产地的原因是那里有一个出产辰砂的丹生矿山,辰砂可以用于提炼水银。经过多年开采,到了江户时代这个矿山的产量已经接近枯竭,伊势白粉的价格也因此越来越高,大家渐渐用不起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不会受困于贫穷的,既然水银轻粉用不起,那就找替代品,铅白粉由此开始流行。铅白粉是把铅用醋蒸、晒干后得到的白色粉末。铅白粉的美白效果很好,但是会引起严重的铅中毒,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的话还会影响下一代。
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大正天皇嘉仁这些脑子明显有问题的大人物,可能就是铅中毒的结果。
在铅白粉的加工过程中,有些店家会在里面加入一种叫“しまり”的白色粉末加以调和,所谓“しまり”就是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的胚乳,把它地雷一样的黑色种子剥开,就能看到淡黄色的胚和白色粉状的胚乳,去掉胚只留下胚乳研碎,就成了加在铅白粉里的“しまり”,无毒,可以直接抹在脸上。《红楼梦》里也有相应的描写,可见最晚在清早期,紫茉莉胚乳就已经被我们先祖用于美白了。然后,用红花涂个唇。
涂完了白脸,在嘴唇和眉眼的位置还必须要来一些红色,江户时代的女性已经有口红用了,虽然只有红色一种,但却能红得发绿。这种口红中的红色来源于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人类利用红花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经把它用作染料了,公元五世纪前后经中国传入日本。汉代霍去病攻下焉支山后,匈奴人说“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就是因为当时焉支山是红花的主要产地,用红花做成的红色化妆品也就被叫做“焉支”或“胭脂”,匈奴人称呼夫人为“阏[yān]氏”,也是因为胭脂广泛被用于女性化妆。红花能长到一米多高,披针形的叶片边缘和花序下面的总苞片上都生有坚硬的针刺。日本古代管红花叫“末摘花”,是因为它头状花序生在植株顶端。
虽然名叫红花,但其实它的花并不是纯红色的,管状小花初放时是明黄色的,盛开后慢慢转变成橘红色,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变成鲜红的化妆品。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红花饼的做法是“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日本古代的加工方法是把红花采摘下来水洗去黄色,放置发酵一两天后揉搓团成红饼晒干。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古人加工红花的方法大同小异,这是因为红花的花瓣中含有红花红色素和红花黄色素,顾名思义,颜色一红一黄,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两种色素分离开。红花黄色素易溶于水,红色素难溶于中性的水,在碱性环境下溶解度才能升高,所以在加工时都需要先用水溶解掉黄色素,利用微生物发酵释放出的有机酸令红色素沉淀,再用含有碳酸钙成分的碱性河水和苎麻纤维将红色素提纯出来。
红花红色素提纯后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可以用于各种需要染红的场合,当然也包括口红。江户时代的口红品牌叫做“小町红”,是把红花红色素刷在小瓷碗内侧出售的,用的时候用湿毛笔蘸着在嘴唇上涂画。十九世纪初江户的流行唇色是用小町红在嘴唇上涂很多层,干燥以后就会表现出金属绿色光泽,日语中叫做笹色或者玉虫色,“笹”就是竹叶,“玉虫”指的是吉丁虫,都是绿色的东西。最后,用刨子画个眉,单宁染个牙。
最后说说脸上的黑,画眉用的黑色颜料叫做眉墨,现在的眉墨是直接涂在眉毛上,古代人会把原装的眉毛剃掉再画上去一对。便宜的眉墨是用灯芯燃烧后放出的煤烟微粒做的,用来制作高级眉墨的是一种我们熟悉的生物,只不过我们并不拿它染眉毛而是用来培育茭白。当菜吃的茭白是菰Zizania latifolia被菰黑粉菌寄生后膨大的嫩茎,把茭白切开后有时能看到里面黑色的粉末,就是菰黑粉菌的孢子,收集起来就可以用来画眉毛了。
另外我要说的是牙。当时的人是化妆到牙齿的,叫做黑齿(お歯黒),也就是把牙齿染成黑色。黑齿在一千多年前的古坟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明治维新后才被禁止,江户时代的男性只有皇族和贵族会染黑齿,女性则是成年后普遍把牙齿染黑。不过在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古装电视剧中很少出现黑齿造型,并不是考据不细,除了演员维护形象的原因外,恐怕也有电视台怕吓着小朋友的因素在里面。
把牙齿染黑用的染料是醋酸铁和鞣酸,二者反应后生成黑色的鞣酸铁。日本古代用的醋酸铁来自各家自制的铁浆水,把米汤、醋、酒等东西兑到一起,再扔几根破铁片锈钉子进去,密封发酵几个月后就成了含有醋酸铁的褐色泥状物,气味只能用恶臭来形容。鞣酸有时也音译成单宁,含有鞣酸的植物不少,像柿子的涩味就是鞣酸在作怪,日本古代染牙用的鞣酸来自五倍子。
所谓五倍子,其实是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一些同属植物的叶片或叶柄被蚜虫寄生后生出来的虫瘿[yǐng],其中含有大量鞣酸,把这些虫瘿收集起来晒干磨成粉,就可以用来染牙了。
染黑齿的步骤是把铁浆水和五倍子粉交替往牙齿上涂,形成的鞣酸铁会在牙齿上形成一层难溶于水的膜,在卫生条件恶劣的古代有预防龋齿的作用,对每天刷牙的现代人毫无意义。恶臭的铁浆水对古代日本人的鼻子也是一种折磨,所以也出现了简单不臭的染法,用的是五倍子粉、硫酸亚铁和富含碳酸钙的贝壳粉,缺点是贵,现代戏剧表演中则是用松脂和墨来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