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全文高能预警!这不是演习!对于经常穿行于茫茫荒野中的野外狗们,碰上什么毒蛇猛兽都不算稀罕事,然而还是需要留意这样一类“小虫”——它们经常能悄无声息地钻入人们自以为防护严密的衣物,毫无感觉地切开皮肤,吸食鲜血,等到人们发现之时,常常已经衣服殷红一片、伤口流血不止了。它们就是蚂蝗,还有一个更学术的名字——蛭。
根据生活环境,蛭大致可以分为“旱蛭(旱蚂蟥)”和“水蛭(水蚂蝗)”,由于后者最为我们熟悉,因此经常用“水蛭”来代表整个类群。每个进行野外工作的人见到水蛭,必除之而后快。不过,也不是所有水蛭都是十恶不赦的吸血鬼。有一种水蛭,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欧洲医蛭 Hirudo medicinalis。
欧洲医蛭有着人们记忆中典型的蚂蝗形象:身体时而因为伸展而显得细长,时而也能收缩成为矮胖的一团。它的最长长度可达20余厘米,体表具有众多细小的环带,揭示着它环节动物的身份。如果细细看来,它的体色底色为棕绿,在背部具有两条暗红色的条带,而在身体两侧背腹交接处则具有一条黑色条带,红黑条带间还点缀着一些黑色斑点,算得上是水蛭家族中“颜值”较高的一种了。
欧洲医蛭正如其英文名European medicinal leech所表述的那样,是一种广布于欧洲地区的水蛭,甚至直到中亚地区都有它的身影。植被较为茂盛的泥泞湖畔、池塘和沟渠等浅水区是它最适宜的生活之地。欧洲医蛭通常会借助位于身体前后端的两个吸盘在水底爬行。
它先用宽大的后吸盘吸住基质,然后弯曲身体用头部“摸索”,待吸附住其他物体后,后吸盘迅速拔起、再吸附到前吸盘附近的位置,这让它的爬行方式颇类似于尺蠖。既然为水蛭,那么它自然天生带有吸血的特性。欧洲医蛭属于蛭纲颚蛭目医蛭科,“颚蛭”是指它的口中具有三枚呈Y字状分布的角质颚。
这三枚颚的排列形式和细微结构在颚蛭目的不同水蛭中略有不同,但不管形态如何,它们都形成了锋利而有效的切割结构,能够轻而易举地切开其他动物的体表——人类的皮肤当然也不在话下。当欧洲医蛭感受到潜在的猎物——也就是寄主——接近时,就会用前吸盘吸附在猎物身上,随后后吸盘跟进,让自己牢牢地贴附在猎物体表。紧接着,它就会用锋利的颚切开猎物皮肤,吮吸血液。
它每次可以吮吸十余分钟到数小时,吸入超过自己体重3倍的血液,让整个身体显得圆滚滚的。当然,欧洲医蛭的猎物不仅是人类,大型牲畜也是它们喜爱的目标。水蛭能够吸血的特性,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古希腊时代,“四体液说”被奉为医学界的圭臬,人们认为通过调节这些体液的多少和比例就能够治疗疾病,因此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放血疗法”。相较于挨一刀,一些人更倾向于选择水蛭这一相对“温柔”的放血方法。
作为欧洲最为常见的水蛭之一,欧洲医蛭当然就被拿来作为“治疗工具”使用,这个用途也被写入了它的种本名 medicinalis 之中。这种放血疗法随着西方文明一路延续到19世纪初,直到现代医学兴起、将它判为伪科学之后,才进入了故纸堆中。另一方面,对于水蛭素的制取和抗凝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自1884年英国生理学家约翰·贝里·海克拉夫特(John Berry Haycraft)发现欧洲医蛭能够分泌水蛭素后,人们一直在试图提取和纯化这一强效抗凝剂,以期用于抗血凝和治疗血栓。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纯化出了水蛭素蛋白,并于1976年测定了它的氨基酸全序列。来源于欧洲医蛭、日本医蛭 Hirudo nipponia 等的水蛭素及衍生物,一度成为医学界应用较广泛的水蛭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