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一切才刚刚开始
7月初,在清华大学郑裕彤讲堂举办的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主题的“未来论坛”上,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内科主任Patrick Hwu以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Elizabeth Jaffee,分别做了关于癌症免疫治疗前沿的主旨演讲,分享了他们的最新发现。
自201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以来,肿瘤免疫治疗一直备受关注。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将免疫治疗评为2015年癌症研究领域的最大进展。2017年,CAR-T疗法获批上市;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在不同的癌症治疗中频获批准。
不过在现场几位嘉宾看来,我们不但应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应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冷静思考。
陈列平以“水管”为例做了一个比喻。正常情况下的免疫反应,好比水流正常流通。一旦水管中间出现了阻断,水流就无法通过。阻断的地方好比是肿瘤发生的位置。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增强水压,强行让水流通过(免疫增强),还有一种方法是找到缺陷的部位,选择性地去除阻碍,让水流通过(免疫正常化)。抗PD疗法使用的就是后一个方法:找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反应抑制的通路,然后阻断这一通路,让免疫反应恢复正常。
不过,陈列平并不认为基于免疫正常化的疗法是完美的。目前,抗PD治疗对晚期肿瘤的效果基本上在25%—30%左右。对这一疗法无效的病人,往往是因为肿瘤微环境中缺少了PD-1或PD-L1。
陈列平还总结了抗PD疗法有三大独特的特征:一是使肿瘤免疫正常化;二是选择性靶向肿瘤微环境;三是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
在对话环节,参与的还有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董晨教授,以及科越医药联合创始人、总裁和研发负责人宋文儒医生。宋文儒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另一重要靶点——CTLA-4。他曾参与开发抗CTLA-4药物项目,分享了抗CTLA-4药物开发背后的小故事。
宋文儒对抗PD疗法和抗CTLA-4疗法两种治疗思路做了个有趣的对比。
T细胞相当于士兵,它可以在战场(肿瘤部位)见到敌人(肿瘤细胞)后“叛变”,也可以重新被激活来杀肿瘤细胞。淋巴器官中的抗原呈递细胞(APC)相当于军队里的司令部指挥,选择和派遣肿瘤特异性T细胞到肿瘤部位去杀肿瘤细胞。简单讲,CTLA-4主要作用在淋巴器官中的司令部,使所有T细胞激活,而PD-1和PD-L1主要作用于周围肿瘤部位,使肿瘤特异性T细胞激活来杀肿瘤细胞。
相比之下,PD-1、PD-L1的临床反应比较快,CTLA-4则比较慢。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这两者合用效果会更好些,但是合用的副作用也更严重,目前已临床应用于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
宋文儒认为,虽然大家肯定感觉CTLA-4不如PD-1靶点好,目前只适用于黑色素瘤,但是抗CTLA-4疗法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肿瘤免疫新药的开发中,包含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Science(科学),一是Art(艺术)。前者包括科学发现如CTLA-4、PD-1等重要分子,这得益于科学研究的进展,非常关键。后者则体现在临床试验的设计,比如临床疗效评价的改进等。从CTLA-4和PD-1/PD-L1抗体获批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对两者的合理把握,正是伴随着人类对疾病和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