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观战2018世界杯的时候,除了小龙虾和烧烤,还有什么能满足带有吃货属性的朋友们呢?当然是冰啤酒啦!所谓赢球要喝酒——举杯庆祝(cheers),输球也要喝酒——借酒消愁(cheers up)。那么,当支持的球队输赢未定时,人们是否也会买酒喝呢?
根据Savage(1954)在其革命性的《统计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一书中所提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球迷在结果不确定时也应该买酒喝。然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对确定事件原则提出了质疑,发现了“分离效应”——一种违背逻辑理性的“非理性”行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遵循这一原则。
例如,在一篇1992年发表的论文中,Tversky和Shafir向一些大学生呈现了夏威夷度假的情境:让大学生假想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艰难的考试,刚好有机会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购买一种去夏威夷度假的打折票。询问这些学生,如果他们知道考试通过了/知道考试没通过/不知道考试是否通过三种情况下,是否愿意购买这种去夏威夷度假的打折票。
结果表明,两种确定条件下(知道考试通过/知道考试没通过),大部分(54%/57%)学生愿意购买这种打折票;而在不确定条件下(不知道考试是否通过),则只有较少(32%)被试愿意购买这种打折票。Tversky和Shafir将这一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称为分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为什么会产生分离效应呢?
Tversky和Shafir提出了两种备择解释:基于理由(reasons-based)的假设和思维惰性(reluctance-to-think)假设。李纾、江程铭、汪祚军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C. Dunn等人(2012)通过设置或选取不同问题情境,间接或直接考察被试的决策理由来检验上述两种假设。
研究者的假设逻辑如下:根据“基于理由的假设”,在被询问是否购买“啤酒”时,应该会出现分离效应。因为此种情境中,在已知自己支持的球队赢了或输了的条件下被试都有明确的理由买啤酒(赢球,喝酒庆祝;输球,借酒消愁!),而输赢未知时,被试则缺乏明确的买啤酒的理由,从而导致分离效应的产生。
反之,在“矿泉水”情境中,则不应出现分离效应,因为无论是在知道自己支持的球队赢了/输了,还是输赢未知时,被试均具有一致的买矿泉水喝的理由(解渴)——不存在因“理由冲突”而导致不确定条件下缺乏买水喝的理由的情况。上述球赛情境和其它决策情境的实验结果均表明,在不存在“理由冲突”的决策情境(例如,矿泉水情境)中,分离效应减弱了。这些研究结果支持“基于理由的假设”,而与“思维惰性假设”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