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爱“皮一下”

作者: 冉浩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8-07-12

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界谋生,也会通过玩耍来放松和锻炼。玩耍行为被动物学家明确定义为在没有疾病或外力强迫时的自发行为。玩耍不仅促进动物的身体发育和生存技巧,还能缓解紧张和焦虑。群居动物通过玩耍建立社会关系和等级,而独居动物则通过玩耍探索环境。尽管玩耍有时会带来风险,如受伤或被捕食,但其对动物的益处大于风险。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我们人类上班、追公交、挤地铁、熬夜改PPT都是为了生存;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界谋生,也要筑巢、求偶、觅食、逃跑……日子听上去也够心累的,但生活不都是如此枯燥。它们有时也会来点休闲娱乐,做出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比如说给自己找点乐子……比如:上面这些动物是在玩耍吗?还是在打架?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先看看对“玩耍”要如何定义。怎么才算是玩?

当我们看到动物在“欢快”地跑跳打滚,或许就会以为它们正在玩耍。但其实未必是这么回事。比如一只狗或一只猫转着圈追自己的尾巴,有时确实是在跟自己闹着玩,但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尾巴受伤或者发痒、以及肛门附近感染疾病等并不舒服的缘由。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为避免研究时想当然地乱猜动物的感受,动物学家把动物的玩耍、嬉戏统称为“玩耍行为”,并给出了明确定义:必须是动物在没有疾病或外力强迫时的自发行为,才叫玩耍。而马戏团里摇头晃脑的大象、钻火圈的老虎,由于这些表演都是经过人为训练的,不管看起来有多欢快,都不能叫玩耍。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喜欢和同类一起玩耍。那怎么分清它们到底是在闹着玩,还是拼死拼活地打斗呢?

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分辨,因为在类似打斗的游戏中,参与者并不会把自己的战斗力完全释放出来,而是有所收敛以避免伤害对方。比如猫科动物会缩紧爪子,相互撕咬时只是轻轻衔住对方的皮肤,并不用力下嘴……在游戏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动物们会用一些额外的信号来交流。比如有些猴子会通过眨眼、打手势来邀请同类一起玩,狗和狮子通过弯腰拱背,牛马则通过尾巴的摆动和嘶叫来向同伴发出信号。

这种邀请信号甚至会动用信息素,比如从正在玩耍的黑田鼠身上提取分泌物,涂抹在它的同类身上,后者往往也会开始玩耍起来。科学家猜测,黑田鼠玩耍时可能发出了一种化学信号,“邀请”同类一起来玩。玩是相当重要的成年后的动物如果有空也会玩耍一番,比如这只在雪地里打滚的棕熊。与成年动物相比,动物在幼年时期的“玩心”往往会重得多。

一般认为,玩耍可以促进它们的身体发育,未来所需的生存技巧、捕食技巧也能从中得到练习——比如马驹喜欢撒开欢儿奔跑、跳跃,北极熊幼崽会反复演练游上岸、跳下水的动作,猩猩、猴子的幼崽则喜欢到处乱爬。草原狐幼崽在玩耍有研究表明,越是出生时身体弱小、活动能力差的动物,越需要在玩耍中锻炼和成长。灵长类、鲸豚类和大象等头脑发达的动物,在小时候也会有更多的玩耍行为,而且总会琢磨新玩法。

未成年麋羚通过相互追逐跑跳的玩耍,促进身体发育,尽快练就飞毛腿。用鼻子喷泥汤的小非洲象。大象这样高智力的动物,幼年时的好奇心也强,会在探索性质的玩耍中开发智力。当动物身边出现什么新东西时,它们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探索:先是在远处窥视,然后凑上前来小心翼翼地抓、摸、咬、嗅,确定没什么危险之后就把它当成了玩具,直到失去好奇心后再丢到一边。

这种“先礼后兵”的玩耍行为,其实是动物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手段。就连智力或许没那么高的动物,也会对周围的新东西展开一番试探。比如鲨鱼会用嘴尖触碰研究人员的探测器,人工饲养的陆龟、蜥蜴也会反复摆弄展缸里的小球。至于它们仅仅是做一番检查,还是从中享受到了玩耍的乐趣,就不好说了……在鸟类中,乌鸦素以好奇心强著称,在人类社会里总能找到各种新鲜玩具。

一起玩才最好两只小象在玩耍与独居动物相比,群居的动物从小就有更多玩伴,能和年纪稍长的同胞兄姐、或是并非一母所生的小伙伴们一起玩。两只猕猴幼崽在水中玩耍尤其是一胎一崽的黑猩猩、猕猴等许多灵长类,它们幼时的玩伴往往跟自己没多少亲戚关系,能不能玩得来要看缘分——科学家发现,这些灵长类的幼崽通常具有玩伴偏好,也就是某些幼崽彼此之间的玩耍要比跟其他小伙伴动作更亲密、时间更持久。

这有助于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甚至可能把这种友谊延续到成年之后,在觅食和争夺群内地位时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在群居的食肉动物中,玩耍还是确定社会等级的重要手段,比如狼崽们的玩耍,可以决定它们成年后在狼群中的地位。年轻的雄性长颈鹿,经常和同龄小伙伴在一起玩闹打斗,不过它们的友情恩怨只持续到离群为止。

乌鸦、渡鸦和喜鹊等喜欢群居的高智商鸟类,虽不讲究等级制度,但也喜欢跟同伴找乐子,比如玩恶作剧:偷偷摸摸跳到同伴身后,用嘴拽一下对方的尾羽,再赶快逃开。虽然从鸟类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看它偷偷摸摸的样子,也能想象出它内心的坏笑。细尾獴的家族中,几乎所有幼崽都是头领夫妻的孩子。其中一些在成年后还会继续留下,幼时玩耍中形成的关系会决定它们在群里的社会地位。

对我们人类来说,玩耍时大脑会产生“奖励信号”,这是一种被称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能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感觉,压力也得到了发泄——这也是为什么电子游戏如此受欢迎。在动物身上也是一样,玩耍行为可以缓解它们紧张、焦虑的心情,在劳累之后更快恢复精神。动物还会通过各种信号来增强玩耍的乐趣,比如鼠类、灵长类在玩耍时常常会发出高亢的叫声,就像我们玩游戏时大喊大叫、笑声不停。被玩?

算了吧在人类社会里,总有一些喜欢伤害别人来取乐的“极品”,而动物世界更是如此。像乌鸦喜鹊那样同类之间的恶作剧倒还无伤大雅,更要命的是强者凭借压倒性的力量优势,把弱小的动物当成自己的“活玩具”。比如猫在吃掉一只老鼠之前往往会玩弄半天,哪怕是在自己很饿的情况下,也会把捕到的老鼠一次次地放开再抓住,多次往复。

直到把老鼠弄得筋疲力尽、精神崩溃,它才使出致命一击……这除了练习捕猎技巧,也是为了降低老鼠拼死反抗、把自己咬伤的风险。海洋中聪明又贪玩的虎鲸,只要有兴致就会把遇到的弱小动物当玩具,不为吃只为玩,也不在乎它们能否承受自己的巨大力量。科学家曾记录到一头虎鲸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把海面上抓到的一只鸬鹚抓了放、放了再抓住,至少6次。

最后,它甚至叼着这只鸬鹚送给别的虎鲸玩,而后者也欣然接受……就连海狮、海豚也时常沦为被虎鲸抛来抛去的“沙包”,虽然虎鲸不一定把它们当做食物杀死并吃掉,但这些劫后余生的海狮、海豚恐怕也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吧!这张照片中,虎鲸把捕获的食物扔到空中,是为了给幼崽做示范。图片来自:dailymail动物们这么会玩,这么爱玩,就没有玩脱了的时候吗?呵,跟人一样,可多了。

玩耍行为能够增强动物的适应能力,但也可能造成悲剧。比如年轻的雄性野牛、羚羊和鹿类在比试力量时,时常因为出手不知轻重而伤到对方。猴子、长臂猿在树上追逐玩耍时,也会有失手掉到地上、造成骨折甚至残疾的事情。甚至还有人观测到一只大猩猩幼崽在玩耍时被树杈套住颈部,几乎窒息,幸亏被它的母亲及时救下。另外,沉迷玩耍中的动物警惕性降低,更容易被埋伏在一旁捕食者攻击。

但总体来说,玩耍对动物的收益,要大于与之相伴的风险。最后,想对那些在享受暑假的用户们说:你们玩归玩,别太嘚瑟,暑假早晚会没有的。

UUID: 5094e43c-9a1f-4670-a10e-8738d44935b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7-12_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