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组织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在全球126个经济体中,中国首次进入前20名,位列17,一年内排名提高5位,是前2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按照全球创新指数的划分,中国已经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序列。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球创新指数研究中心主任陈东敏教授认为,这表明,中国提前两年完成了中国政府预定在2020年成为全球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是非常可喜的。”
“中国排名的快速攀升反应出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导向,那就是开发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基础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而这些产业需要通过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Francis Gurry)表示。
全球创新指数分析报告指出,一直以来,全球创新差距仍然很大,高收入经济体领导着创新的格局,在几乎所有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方面,这些高收入经济体与其它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今年,创新鸿沟的问题依然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济和统计司综合指标研究处处长沙夏·文森特说。
在这个背景下,过去几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崛起引人瞩目。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进入前25名,并在今年的排名中一直上升至第17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排名一直在上升,并且未来还会持续上升。”高锐(Francis Gurry)说。
“中国是唯一一个近年来,排名持续上升的国家,众多单项指标在国际上排名第一。”沙夏·文森特说。
不仅在总排行榜中排名上升,在分指数排名中也有较好的表现。据陈东敏介绍,全球创新指数由投入分指数、产出分指数和效益分指数构成。在创新产出分指数排行榜中,中国首次进入前10名,排名第10。创新投入方面排名第27,效益指数(投入产出比)连续两年占据第3位。
另外,2018年GII将26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类,包括领袖类、成就类、合格类和欠合格类。中国首次跳跃进入领袖型创新国家行列。
据悉,2018全球创新指数根据80个指标,对126个经济体进行了排名,针对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以及创意产出7类指标进行评估。作为一个量化工具,全球创新指数能够帮助全球决策者更好的理解如何激励创新活动,以此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
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诸多领域表现突出,尤其是在全球研发企业、高科技出口、出版物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从绝对值来看,中国在研发支出、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方面在全球排名第一或者第二,超过绝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这表明,中国的人才政策效应凸显。”陈东敏说。
在其它一些重要领域,中国排名也比较靠前。在创新效益排名中,中国排名世界第3位。在创新产出方面,中国具备相对优势,比如知识与技术产出,排名第5,在知识创造方面排名第4,知识影响力方面排名第2,原创工业设计以及创意产品出口等方面排名第1。在陈东敏看来,这些指标表明,中国在科研的投入,企业研发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我最近多次访华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的创新产出不仅是数量的提升,现在正逐步转到质量的提升方面。”沙夏·文森特说。“而且中国创新质量的提升也受到更多国际上的认可。”
全球创新指数气泡图显示了收入水平(人均GDP)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趋势线表示不同收入水平下的预期创新能力,位于趋势线以上的国家的表现要好于预期,反之则创新表现不佳。在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表现要远高于其预期发展水平,并且成为创新的领导者。(气泡大小表示人口数量的多少)成功的创新集群以及创新活动的聚集,被认为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拥有最先进的顶级世界集群是各个国家的目标之一。
去年,全球创新指数首次将科技集群排名纳入其中,它的作者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大数据来评估创造性的集群能力。通过对发明人地址进行地理编码,利用绘图技术,依据国际专利申请活动的数量进行评估。今年,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科学论文发表的新指标,将论文作者的地址也进行了地理编码,进行统计。虽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但是去年排名前十的9个集群,今年依然进入了前十名。
在全球创新集群排行榜上,东京-横滨集群依然排名第一,深圳-香港集群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北京在集群排名中处于第5位。在集群数量方面,美国拥有26个集群,在集群数量上排名第一,中国拥有16个集群,排名第二。之后是德国、英国和加拿大。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的主题是:世界能源,创新为要。有预测表明,到2040年,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将比现在高出多达30%,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依靠扩大能源供应的传统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社会一致认为,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旨在提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既是关键的驱动力,也是进一步能源转型的核心要素。
在过去十年,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中国在风力发电量方面全球排名第5,2011年,上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2016年超过美国达到第1名。从2014年到2016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电量迅速增加,2016年的太阳能发电量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占当年全球总增加容量的近一半。
中国光伏设施快速扩张,现在有近6万个与光伏发电有关的发明,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商,安装量超过34千兆瓦(GW)。
截至2016年底,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在全球水电装机容量中排名第一; 连续五年在风力发电装置总量和太阳能热利用总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除2014年之外,自2011年以来一直是光伏发电的第一位。
“之所以能取到这么好的成绩,创新功不可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宝山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包括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商业和融资模式的创新。”
除了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外,全球创新指数执行董事吕诺·朗万(Bruno Lanvin)表示,这种创新不能只从技术上进行,还需要新的社会、经济和商业模式,这包括发展智能城市和以拼车为基础的出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