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报道,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已于今天(11日)9时10分以强台风级登陆福建连江黄岐半岛沿海,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如果你去搜索“台风玛莉亚”,可能会发现“2018年第8号超强台风”、“2012年第22号台风”、“2006年第7号台风”和“2000年第13号强热带风暴”都叫“玛莉亚”,难道时隔多年的台风一次次地“重现江湖”了吗?其实,这些台风只是“重名”了。
台风命名有章可循,通过了解台风的命名规律,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下次出现的台风叫什么。不仅如此,在有些的情况下,已经起好名字的台风还有可能会被“除名”。
所谓“台风”,更准确的说法是西北太平洋上空的热带气旋。在严格的气象学术语中,台风只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的一个等级,高于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低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在台风研究中,“西北太平洋”的严格定义是赤道以北、东经100°到180°的海域,在这片海域内部和周边有十几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和美国。美国有两个海外领地——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关岛,也位于这片海域。
美国海军在二战后期的1944年12月遭受了名叫“眼镜蛇”的台风的重创。为了应付台风对船只和飞行器的威胁,这次灾难之后,美国海军建立了台风警报机构,开始为台风编号、命名。1959年这些台风警报机构整合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英文缩写为JTWC),继续为台风编号命名。
早期的JTWC命名有两大特点:第一,制订了4个名字列表,每个列表中有21个名字,分别以A–W(Q, U除外)这21个字母开头,并按字母顺序排列;这些名字都是英语人名,早期全是女性名字,后来在女权组织的抗议下加入了男性名字。第二,所有编号台风按这4个列表顺次命名,后一年接续前一年,第4个列表中的名字用完了就再从第1个列表开始,如此周而复始。这个命名方法,为后来其他台风命名系统奠定了基础。
事情在2000年有了变化。从这一年起,世界气象组织授权日本气象厅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发布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预报信息,作为国际标准。与此同时,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又决定借鉴美国为台风命名的经验,制定新的台风名称系统。新系统中的名字由西北太平洋地区及周边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共计140个名字,编成5个列表,每个列表28个。
所有编号台风按这5个列表顺次命名,后一年接续前一年,第5个列表中的名字用完了就再从第1个列表开始,如此周而复始。于是,从2000年起,在中国大陆的天气预报里,台风也都有了名字。这些台风名字的词源五花八门,有的仍然是人名(如玛莉亚、范斯高),有的是植物(如百合、蔷薇),有的是星座名(如天兔、北冕)。
和之前JTWC的命名不同,新的命名规则中有这么一条: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或有其他特殊原因),就可以把它从这个名单中踢出去,由提出这个名字的国家或地区再提供一个替代名。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报道消息,截至今天13时09分,“玛莉亚”强度已减弱为热带风暴级。但它制造强降雨的能力还不容小觑,预计11日14时至12日14时,福建中部、江西中部、湖南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希望台风“玛莉亚”不闹出太大的乱子,看着它“越来越弱”的样子,应该不会被除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