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红树林的面积加起来有18万平方公里之多,相当于两个韩国国土大小,它们集中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 2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著名的红树林保护区有:日本西表岛的仲间川;1997年登录成为世界遗产、位于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的孙德尔本斯;中国的则有海南东寨港、福建漳江口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红树林根本不红啊。”第一次见到它们的你,肯定会这么好奇。这是因为红树林并非是单一树种形成的森林,而是由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科属的植物组成的群落。它们当中有矮小的灌木,也有可以长成几十米高的乔木,还有一些草本和藤本,这些植物统称为“红树林植物”。
一般来说,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的树种数量在其中占比最多,所以就被称为“红树林”,而红树科的代表,就是我们今天的红树。红树是红树林群落中的优势种,经常能形成 90%以上的单一种群。它们分布广泛,从斯里兰卡到东南亚,再到澳洲北部、密克罗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岛屿,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由于红树本身不耐寒,所以在我国,红树只分布在海南等热带地区。在我国,大多数红树只能长成灌木大小,而在东南亚,红树经常能长到30m的高度。红树习性强健,生长迅速,加上繁殖量巨大,所以经常被用于红树林群落的复建中。一片壮观的红树群落,就像一道坚固的绿色围篱,不仅能疏解台风带来的惊涛骇浪,还为众多生物提供了天然庇护所。
此外,红树由于树干粗大,木材质地坚硬,经常用于制成家具、薪材以及木炭,东南亚海岛原住民出行用的独木舟,很多时候就是用红树打造而成。红树林一般生长在咸淡水交汇的潮间带,像河口三角洲、出海口、海湾、潟[xì]湖等地方,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成为它们的栖身之地。
红树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不同红树林植物对于盐分、土壤、地势等条件,都有不同的选择,因此在红树林中呈带状有序分布。为了更方便地进行研究,学者根据一些特征,把现有的红树林植物分成3大类——真红树林植物、半红树林植物以及红树林伴生植物。
要在潮间带生存,就要在松散的淤泥基质中“站稳脚跟”,避免一个巨浪打来,树就被连根卷走。所以,有能稳固支撑的根非常重要。真红树林植物和半红树林植物会用支柱根来帮忙,比如红树和秋茄会从靠近水面的树干周围长出盘根错节的支柱根,带有一定的弧度,深深扎进淤泥之中,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架。
为了适应周期性的缺氧环境,红树林植物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呼吸根。白骨壤的呼吸根由主根分出,近乎垂直凸出于淤泥表面,就好像在海滩表面竖着一根根的手指,所以又被称为指状呼吸根;木榄和秋茄的呼吸根则呈屈膝状;美国红树则具有高跷状的呼吸根,另外还有带状和板状的呼吸根。
高盐胁迫也是红树林植物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它们的根系因此演化出了排盐和储盐两种。排盐的主要是一些对盐分比较敏感的红树林植物,它们根系内皮层有发达的凯氏带,阻止盐分向上运输,90%的盐会通过根系排出。储盐则是另一种应对措施,即允许盐分进入植株,储存在叶片的液泡中,积累到一定阈值后,叶片就会随之脱落,盐分也随之拜拜。
为了能在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部分红树林植物还具有植物界少见的“胎生”现象。由于生长环境特殊,松软的淤泥以及涨落的海水,很容易把种子冲走,加上缺氧的环境,很不适合种子萌发。所以,真红树林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会脱离母株,而是从母株吸取养分,种子会向下发育出棒状胚轴,突破果皮,如同同一根根钢笔。
红树林不仅是潮间带生命的庇护所,而且还能净化水体,防止海水倒灌,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此外,红树林的健康发展,还会给地方带来不小的经济利益,观光收入暂且不说,很多渔民还会因地制宜,在红树林进行水产养殖作业,增加收入。
目前,很多天然红树林都在遭遇危机,圈地开发、填海造地、海水污染、无序的养殖产业干扰,都是摧毁红树林的元凶。如今世界上的红树林面积已经大不如前,物种多样性也持续衰退,我国的红树林面积,甚至不能挤入世界前十。希望红树林的价值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希望世世代代都能看到这些海岸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