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的“识骨寻踪”,带你回到两千年前

作者: 袁畅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8-07-10

文章讲述了从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国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长臂猿骸骨,以及通过古诗和古画中的线索,研究者们如何确定这种长臂猿为新的物种——帝国君子长臂猿。文章还探讨了长臂猿在中国的历史分布和现状,强调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的紧迫性。

很多人应该都喜欢看法医相关题材的作品,比如今年的日剧《非自然死亡》、2016年的国产剧《法医秦明》,当然还有十几年前的经典美剧《识骨寻踪》。虽然这些法医接触的不仅是骨头,但骨头本身能提供的信息量却是极大的,而且相对于肉体也能保存更久。因此,在这些剧集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些专业人员凭借对一副人类骨架,甚至是残缺不全的部分骨骼进行化验分析,最终可以确定死者的个人信息以及造成其死亡的原因。

通过骨架来了解其生前的信息并协助破案,这当然要感谢现在的高科技。不过最近我国也有一件“识骨寻踪”的事,除了借助高科技,居然还从古诗和古画里找到了不少线索。这个事情要从2004年说起,因为跨度有点长,我就给大家简单概括下:考古队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神禾塬发现一座规模宏大的秦国贵族墓葬。

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通过墓中残余文物遗留的文字推测出大墓的营建年代——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左右,说白了就是离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还有35年。学者们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大部分人认同了墓主应该是秦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也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奶奶。

略过墓中其他器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墓室中发的野生动物的骨骼上。古人用牲畜殉葬并不奇怪,而经过分析发现,这个墓中的动物骨骼或许是墓主人生前饲养的宠物。经过辨认,这些骨骼大多属于豹、猞猁、黑熊等,但有一具动物遗骨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一具灵长类动物的骸骨。而令人困扰的是,它不是今天仍在陕西生活的猕猴和藏酋猴,而是在人们印象中的典型热带居民——长臂猿。

现如今,长臂猿一般生存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只分布在最南边的云南、广西和海南少数地区。而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云南尚处在古滇国的统治范围内,那么长臂猿又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陕西省的秦国墓葬当中呢?大家肯定会先想到这只长臂猿是南方送来的贡品,但是以当时的技术,长途运输野生动物的成活率极低,再说当时秦国还不是“大秦帝国”,纳贡范围有限,所以这个先pass了。

再结合在大墓中发现的其他野生动物骨骼多产于本地来判断,研究人员认为,帝国君子长臂猿的产地应该距离大墓不会太远。

根据对古代文献的研判分析,在我国历史上,长臂猿可能存在于北到甘肃庆阳、南抵海南昌江、东至浙江镇海、西达云南陇川的广大范围之内。由于今天生活在云南的2种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和天行白眉长臂猿都能适应海拔较高、温度较低的栖息地,因此在比较“原生态”的古代,长臂猿生存在纬度较高的关中、四川和江南地区也很正常。所以结论就是,墓葬的长臂猿很可能就是本地物种。

然而查遍现今的所有记录,我国都没有这种长臂猿的记载。不过既然是从两千年前的古墓中发现的骸骨,说不定答案就在古人那。古人作画的题材很广,比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但其实还有一类画,我姑且称它为“兽类”,绘画对象有牛、马、狗等。比较出名的比如:韩滉的《五牛图》和郎世宁的《百骏图》。而下面两幅古画的主角则有点“另类”:南宋僧人画家法常的《松猿图》易元吉的《树上二猿图》上面两幅古画中的“猿”是长臂猿。

由于长臂猿深居丛林,不侵田地,叫声悠扬且动作优美,所以自打秦汉以来我国就把长臂猿视为君子的象征。

古人作画的习惯大家也都了解,有君子象征的事物(比如,梅兰竹菊)向来都是热门绘画对象。因此就有一些画家也把长臂猿的形象绘入了他们的作品之中,其中尤以北宋画家易元吉的画猿最为出名。易元吉笔下的长臂猿,不仅画风写实,而且外貌、神态都活灵活现,可见画家必然大量观察过活生生的猿猴。作为一个科普爱好者,有个问题就不得不问:易元吉笔下的长臂猿,到底是我国的那种长臂猿呢?易元吉《缚猴窃果图》

在易元吉的画作中,长臂猿的脸部呈灰色,四周有一圈整齐而宽大的白环,占据了大半张脸。手部、足部的边缘有一些白色毛发,但手背、脚背则是和体毛一致的黑色或米黄色。我国现有的长臂猿有6个物种,对比它们的外表后,只有白掌长臂猿的脸上有一圈白环,但这道白环的线条比较细,远不像易元吉和其他一些宋代画家笔下的那么粗、那么明显。而且白掌长臂猿的脚背、手背一直到小臂的毛发都是白色,这也与易元吉笔下的长臂猿不同。

所以最终答案是,从外表上看,它和今天已知的任何一种长臂猿都截然不同。上面提到的画家易元吉是湖南长沙人,活跃于北宋仁宗、英宗年间,早年游历于湖南一带,在山林中寻觅鸟兽踪迹,并在长沙的寓所内饲养动物用来观察、写生。直到晚年,他才因被召入京作画离开家乡,并客死京城。以此来看,易元吉所画的这种长臂猿,可能也主要生活在湖南一带。

在易元吉之前,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被贬湖南永州,在此期间,他除了留下名句“永州之野产异蛇”,也曾在山中观察过猿猴的习性,并以此写下著名的《憎王孙文》。湘西、湘南的丘陵地区山林茂密,一度为长臂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在当时可能有较大的的长臂猿种群。

那么,易元吉画的这种长臂猿,会不会就是帝国君子长臂猿呢?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长臂猿的分类有个特点——它们不识水性,很容易被大江大河阻隔,形成“生殖隔离”并分化成不同的物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现有的长臂猿有6个物种,而湖南、陕西之间有长江天险相隔,因此无论是易元吉画的,还是柳宗元文中写的长臂猿可能都不是陕西墓中的那种长臂猿。

想要得知墓中的长臂猿到底是哪一种,单靠这些推理和外表的辨别当然不行。中英两国学者对这个长臂猿遗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最终认定它与现存长臂猿的4个属都不相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属种。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古籍《抱朴子》中“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的记载,和其出土于秦帝国始皇祖母陵园的特征,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

古画里的长臂猿谜题解开了,但我们也再也见不到这种长臂猿了。

曾经在中华大地分布广泛的长臂猿,如今的分布范围已经退缩到了最南端的少数边缘地区。我们还无法得知在这并不漫长的时间中,除了刚知道的帝国君子长臂猿,到底还有多少种长臂猿悄悄灭绝了。很多人不知道,我国是长臂猿家族的重要发源地,已知时代最早的长臂猿科化石,就是一种发现于我国云南,生活在距今800万年之前的“小元谋猿”。

但今天,长臂猿已经是国产灵长类动物中数量最稀少的,哪怕保护区也未能阻止它们日渐消亡的步伐。北白颊长臂猿和白掌长臂猿也已经在国内野外消失,仅存的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海南黑冠长臂猿和天行白眉长臂猿4种也都走到了灭绝的边缘,国内的野生长臂猿整体数量已不到2000只,亟需人们更有力的保护。

UUID: fff72032-4206-4b9e-82ca-610765fe228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7-10_古墓中的“识骨寻踪”,带你回到两千年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