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犀牛有3个亚种。北方亚种大概已经完蛋了。这个亚种有着较大的体型、毛茸茸的耳朵,曾生活在中国、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然而,除了缅甸,其他几个国家早已没有苏门答腊犀的踪影。而缅甸嘛,形势所迫,国际科学家没法去确认有或者没有,而已。婆罗洲亚种也很惨。这个亚种仅剩2个种群。
其中的1个野生种群在印尼,发现没多久,具体数量不明;另外那个是人工种群,2017年年中刚死了一头雌性,仅剩的另一头雌性“信仰”又在年底因子宫肌瘤而大出血,折腾了三、四个月,应该是被救回来了,但显然是失去了繁殖能力。有科学家推测:“信仰”的子宫肌瘤,大概是源于仅剩的那头雄性繁殖能力太差,交配次数不够导致的。再就是指名亚种了。
最近,有科学家开始严肃讨论:“要不然,咱们把婆罗洲亚种和指名亚种混一起繁殖得了。”在所有学过动物学的人看来,这都是疯狂之举。这两个亚种已经分家了30万年,混一起杂交,仿佛就是拿尼安德特人的精子让智人受孕,生下来的孩子谁都不是。如此病急乱投医,并不只是为了让婆罗洲亚种延续下去——如果杂交也算延续的话。繁殖计划还能拯救指名亚种,这一点同样紧迫。
因为,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制定苏门答腊犀指名亚种保护工作所参考的个体数字不准。那个数字太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