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一共有40种左右的鸬鹚,是体型较大的一类水鸟。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又是其中体型偏大的一种,体长70~102厘米。全身黑色的普通鸬鹚,连脚都是黑的。普通鸬鹚也叫鱼鹰,它全身黑色具有光泽,嘴基部有裸露的黄色皮肤,脸颊到喉部白色,繁殖期时头颈部会多出一些白色丝状饰羽,很容易辨识。
我最喜欢的是它宝石一样的蓝绿色眼睛,美得令人移不开眼。
普通鸬鹚分布广泛,各大洲都有。我和红嘴蓝鹊在新西兰看见它们时,觉得简直太亲切了。当然,普通鸬鹚在中国亦广泛分布,是北方的夏候鸟、南方的留鸟。不论淡水还是海边,有水的地方都很容易见到它们。欧洲人早前(最早记录是16世纪)以为鸬鹚和渡鸦(Corvus corax)是亲戚,可能因为两者都是大黑鸟,嘴又都很厚。
这一认知直接体现在了鸬鹚的名字里:鸬鹚属名Phalacrocorax来源于古希腊语,含义是“秃的渡鸦”;鸬鹚的英文名Cormorant源自拉丁文corvus marinus,含义是“海渡鸦”,既体现了发现它的生境(水)又体现了它的分类(虽然是错的)。普通鸬鹚的种本名carbo含义更直接,就是“炭”,完美描述了它的羽色。
普通鸬鹚的主要食物是鱼,不管什么鱼,只要吃得下都能抓来吃。
它们主要靠潜水捕鱼:站在水边树枝或石头上,看见有鱼就一个猛子扎下去,追着鱼游,用带钩的大嘴把鱼咬住拖到水面上吃掉。尽管能潜到35米的深度,它们却更喜欢在10米以内的浅水里捕鱼,潜水深度常常不超过4米。鸬鹚全靠视觉捕鱼,这意味着它们只能在白天觅食;鸬鹚的羽毛不怎么防水,一潜水就会浑身湿透,需要花很久晾干,而晾干的过程会带走热量。因此对鸬鹚来说,鱼在浅水就能抓到是最好的。
普通鸬鹚经常集群活动,一起筑巢、一起飞,也会合作捕鱼。集群的普通鸬鹚多时有成千上万只,其中最大的一个繁殖种群的记录是在乌克兰,由18000对夫妻组成。除了临水的悬崖或树上,普通鸬鹚也会在没有捕食者的小岛砂石地面上筑巢。巢由树枝、水草、羽毛等材料筑成,呈浅碗装。它们每年都会回到旧巢繁殖,修葺一下旧巢翻个新就可以继续使用,非常勤俭持家了。通常普通鸬鹚一窝产1~5枚卵,由夫妻俩共同孵育。
普通鸬鹚三年性成熟,一般来说,15年左右就已经是它们的一生了。野外曾记录到的最长寿的活了22岁。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历史上都有训练鸬鹚捕鱼的传统。渔人捕捉野生鸬鹚饲养,在放出去捕鱼前给空腹的鸬鹚脖子下扎一个较紧的绳圈,这样鸬鹚抓到小鱼能吞下去,大鱼则会被卡在喉咙里;等鸬鹚从河里捕到鱼上来,就会被渔人挤压颈部吐出大鱼;如此反复。捕鱼结束后,渔民会把鸬鹚脖子上的绳圈解开,并奖励一些小鱼。
各个国家根据鸬鹚分布不同,选择的鸬鹚种类各有不同,比如中国用普通鸬鹚最多。如今,这种低效的捕鱼法早已被工业捕鱼取代。目前在中国南方(比如云南)仍有少数利用鸬鹚捕鱼的行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进行商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