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不是球迷,估计也已经见过这届世界杯的吉祥物——佩戴运动护目镜的卡通狼“扎比瓦卡”。没错,这是一只狼,在网络投票中它赢得了53%的选票,力压东北虎和猫。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那说明你还不
够了解狼!要知道,狼曾经遍布北半球,有着和足球运动一样讲究阵形和战术的捕食策略,也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传说,还与很多人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狼是食肉目犬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现代狼的体长可以达到1.6米,肩高达0.8米,体重40千克左右。它们分布范围广大,不同地区的狼存在体型差异,基本服从“伯格曼法则”——赤道和低地的狼体型相对较小,而靠近两极的亚种个头较为壮实。
在演化历史上,“狼”曾经更大——比如曾横行于北美大陆的化石种恐狼,它与剑齿虎等大型哺乳类一同生活在更新世,奇幻著作《冰与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原型就是它。
作为唯一一个同时遍布“新大陆”(美洲)和“旧大陆”(欧亚非)的物种,狼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身处北方的亚种在冬季会换上厚厚的毛发;接触冰雪的脚掌有独立的血液循环避免热量散失,可以在-40℃的天气中保持体温。
不过,在更多情况下,狼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群狼捕猎是一场教科书般的团队协作。在依靠气味和活动痕迹定位到猎物后,负责主攻的“先锋”会快速接近猎物并发动攻击,惊扰猎物使其奔跑;两翼的“辅助”会通过吠叫、撞击或是撕咬,刻意控制猎物的奔跑方向,迫使猎物不得不一直保持跑动;最后,当猎物筋疲力尽,狼群中强壮的头狼就会抓住机会突然加速,从猎物的后方发动致命攻击。
从北美雪原到西伯利亚,从中亚草原到东欧森林,狼和人类文明相伴数千年,也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之中。说起文化中的狼,不少人可能会首先想起西方童话里经典的“大灰狼”——它是《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恐惧,是《格林童话》中假扮外婆的狡猾和吃掉小猪的凶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神话中的“狼”元素。
除了文化上的深远影响,狼还为人类带来了最早的驯化动物——狗。在超过一万年的驯化过程中,狗的足迹遍布世界,也与各地的野生灰狼发生了多次杂交,作为狗直系祖先的那一支灰狼亚种很可能已经灭绝了。
尽管犬和狼在生物学上被视为是同一种动物,但经过万年的驯化,狗和狼的行为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比如最基本的“见面礼”——打招呼的方式。两只狗在路上碰面的话,它们最先做的一件事情一定是嗅对方的屁股。
所以,成年狗闻屁股的打招呼方式,是狗在行为上存在幼态延续的一种表现。既然狗是狼的一个亚种,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把狼饲养在家中?答案是——想都别想!食性、行为上的差异,决定了狼难以成为一种“家养”或者“圈养”动物。
狗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是目前我们星球上分布最广的食肉目动物之一;而狼,已经从西欧、墨西哥和美国等原生地消失了。在野外,狼的真正天敌和捕食者只有虎;它们从上述地区消失,主要是因为人兽冲突导致的人类猎杀。
靠着强大的适应性,今天,狼仍在动物“世界杯”中展现精彩的捕食技艺。它们还将在北半球广阔的荒野之中驰骋,散发我们向往的野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