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事在微博上和朋友圈里都有不少人关注,我们的官微也帮着转了一把。令人高兴的是,这个事进展还不错。不了解情况的用户,咱们再一起回顾下:6月25日,新疆的一个民间NGO荒野新疆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了一条内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段的218国道的某处工地附近地面的石堆将被施工清理,这没啥奇怪的,但巧得是这些石堆正好是一群粉红椋鸟的繁殖巢。如果清理石堆,也就会影响到小鸟的繁殖。
于是网络上大家各种接力转发,万幸的是政府部门和施工方也及时听到了各方的意见,暂缓了施工。这个热门事件得到了解决,大家的视线很快就被别的话题吸引走了。但是,咱们这个班的同学要被老师强行留堂了。不管在座的各位是否知道粉红椋鸟,是喜欢观鸟还是喜欢拍鸟,亦或是只是听到粉色就激动,反正我要开始讲课了。粉红椋鸟通常体长22厘米,与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常见的八哥差不多,比八哥还略小些。
它们的头颈、翅膀、尾羽臀羽和腿部为棕黑色,背部和腹部的羽毛则为粉红色,有仿佛披肩发状的黑色头羽,这配色和茂密的毛发让很多小姑娘都羡慕不已。在繁殖期的时候,粉红椋鸟身上的颜色对比鲜明,而冬季则暗淡。它们分布在欧洲东部至我国新疆这片区域内,在中亚和新疆繁殖的粉红椋鸟秋季时要迁徙到印度中部和南部越冬。鸟类和我们人不一样,不是每天下班放学就赶紧回家。
也就是说,传说中的“夕阳西下,倦鸟归巢”不是你想的那回事。鸟巢不是鸟的“常住地”,而是鸟类繁殖期才搭建的育幼场所。鸟种的不同,巢址选择各不相同,巢更是花样百出。在湿润的温带林区环境中,小型鸟类会利用各种天然巢材,甚至人类遗弃物来搭建碗状的巢来孵化自己卵,如白头鹎的巢就是典型的碗状巢。
而城市中最常见的要属喜鹊巢,它们常用树枝搭建的球状鸟巢,有篮球大小,而且有顶,出入口在这个球状巢的侧面,内部的垫材则是泥土和动物的毛发、植物、甚至塑料袋等。另外,我们熟知的家燕和金腰燕则是用泥来搭建巢。家燕的巢是简易的碗状或者半个碗状,金腰燕的巢是葫芦状。它们巢内的垫材都是质量非常轻的羽毛、塑料袋的碎屑和稻草。而椋鸟科的鸟类(粉红椋鸟就是椋鸟科的)会利用其它鸟类遗弃的树洞来繁殖。
而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中,灰椋鸟甚至会利用建筑的缝隙,比如空调室外机的过墙眼来筑巢。在中亚地区,由于环境因素,粉红椋鸟则通常选择天然的碎石堆缝隙、坍塌的建筑、牧民遗弃的羊圈等这样的环境来集群繁殖。仔细读一读这次的事件,你会发现在碎石堆上筑巢繁殖的不是一只粉红椋鸟,而是乌泱泱一群!可是想一想,我们平时见到的喜鹊和燕子好像并不是这么个繁殖法,这是因为粉红椋鸟是集群繁殖。
集群繁殖的鸟类有很多种,大体上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比如我们熟知的鸬鹚,它们的集群繁殖是繁殖环境的选择。鸬鹚特别青睐湖泊中心的岛或者崖壁,这样的地点是天然的屏障,可以免受其他食肉动物的干扰。然而这样的环境在湖泊或者海边并不多见,所以一旦找到这样的地方,鸬鹚便会把那里当做繁殖地,年年都要来。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常见的夜鹭和白鹭,也会倾向选择同类聚集的高大树木,彼此紧挨着筑巢孵化后代。
社会性集群繁殖的鸟类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在纪录片上看到的非洲群居织巢鸟。非洲的稀树草原上并不缺乏合适的筑巢环境,但是它们依然集群筑巢,共同搭建“育儿大厦”,而且每个巢的入口都是朝下的。这样的巢减少了被蛇和其他食肉动物成功进入的机会,从而减少了后代被天敌捕杀的概率,保障了成活率。另外,河南近期也有类似的事情被报道:某工地上的土坡吸引了大量的崖沙燕集体筑巢,施工方也是选择停工等待它们繁殖期的结束。
所以,我们借着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就可以顺利推理出:崖沙燕是采取集群繁殖策略的鸟,它们的筑巢环境是土坡。新疆地区的粉红椋鸟自2009年至2010年数量进入低谷期,2011年又出现数量大增,中间几年又进入低谷期,今年再次出现大群筑巢,于是有报道提到了“大年”这个词。可能会有用户看过2011年一部美国电影《观鸟大年》,电影里的“大年”是指观鸟者在“大年”中竞赛刷鸟种记录。
而真正的鸟类的“大年”则是指某种鸟类种群正常波动,数量激增的那个时间段,种群繁盛数量剧增,也就是所谓的年景好。往往“大年”的基础是这种鸟类依赖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好,食物充足,它们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也就非常高,从而种群数量和质量得以提升。很多人其实注意到了,近几年来新疆农业和林业部门一直在进行人工招引繁殖,在合适的环境附近用砖头修建“椋鸟公寓”,让粉红椋鸟住进公寓繁殖后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繁殖期的每对粉红椋鸟会产3—8枚卵,幼鸟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每年夏季正是蝗虫的爆发期,一窝幼鸟每天需要消耗超过一百只的蝗虫,在大约20天的巢内育雏期间每个家庭消耗蝗虫巨大,从而到达生态治理的效果保护草场。其实,越是自然界中数量巨大而且常见的物种,反而越脆弱。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旅鸽,曾经在北美东部估算的种群有50亿只,但是在人类仅仅五十年的捕杀过程中就彻底灭绝了。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由于捕猎食用和繁殖地环境破坏等因素它们种群数量下降了超过90%,过去仿佛麻雀般常见,现在甚至成为许多观鸟爱好者期待的记录鸟种了。所以,如果不加以科学保护,类似黄胸鹀、粉红椋鸟这些原本有种群优势的物种,可能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而城市级中常见的乌鸦、麻雀等,相当于生态位中的底层基础,它们的锐减因素直接指向栖息地恶化,自然界中它们的上层生物也会同样受到影响。
循环是环环相扣的,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可就说不准了。一说这些,大家心情可能就会低落,不过粉红椋鸟和崖沙燕这些报道让我们发现大家已经开始关注鸟了。很好啊,希望以后不仅关我“鸟事”,也能关你“鸟事”,关每个人的“鸟事”。最后提醒大家:不要看见鸟巢就上手摸,甚至拿回家,你是缺那个蛋吗?拍照的也不要犯摆拍的毛病,人家巢搭什么样跟你没关系,不需要你帮着修剪,有那功夫不如回家擦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