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走进新时代

作者: 陈鹏

来源: 中国科学报社

发布日期: 2018-06-26

文章介绍了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到了《中国科学报》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和特色。文章还提到了《科学的力量:媒体人眼中的科学与科学家》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和内容。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彰显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步入世界一流行列。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水平的显著提升与重大科技成果的不断突破上,还体现在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只有当科技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中国才算真正走入科学时代。正因如此,科普如今被提到了与创新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

一直以来,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普工作管理者以及许许多多科普爱好者构成了中国科普大军的主要力量,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这支“主力军”之外,还有一支专职从事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和评论工作的队伍,他们也是科普大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他们是科技新闻的传播者。这些呈现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上的科学新闻在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新闻事件,能生动地呈现教科书或是专业论文、研究报告所不能呈现的故事。

通过还原科学家一个新发现或者一个新成果背后的故事,公众可以体会到探索自然奥秘的幸福和艰辛;由点及线的新闻报道则能串起一个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公众对科学的发展会有概览式、动态式的了解;由点及面的有关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与社会的各类报道,则能宏观地揭示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撬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力量。

他们是现代科学的瞭望者。在从事科普工作中,科学新闻工作者还有一层身份的优势—他们有着第三方视角。现代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已渐渐开始为公众所理解。但在中国,科学是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引进的,要全面地认识科学本身,特别是对科学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工作者有提问的权力,他们是观察家,同时也是反思者。因此,客观地呈现科学这项工作,天然地是由科学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他们在科普工作中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递,更不是科学家的传声筒,而是帮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科学的逻辑是什么,科学的局限是什么,科学和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国科学报》见证和记录着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突飞猛进,也一直践行着科学传播的使命。在《中国科学报》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汇编了《科学的力量:媒体人眼中的科学与科学家》这本书,将2017年刊登在《中国科学报》“周末版”上的部分报道做成合集,当然这仅仅是采撷了奔腾长河中的几朵浪花。

与一般的科学新闻报道相比,《中国科学报》每周五出版的“周末版”更加富有特色。同样关注科学事件,它的目光既能犀利地触及问题的本质,也能温情地关切人的艰辛与喜悦。我们把这一类型的报道汇编成了本书的第一篇“科学再思考”和第四篇“艰难科研路”。

第二篇“科普架桥人”和第三篇“缤纷科普景”,更多关注的是科普工作者自己的故事和当下流行的科普方式。阅读这些报道,最为感触的是科普不再是过去那种所谓的“知识下行”的通俗化过程,而是越来越注重分享与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通过各式各样的手段分享知识、交流心得,彼此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同样的快乐与满足。

这才是我们倡导的科普。它将开启公众参与科普的新维度,它将打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界限,把他们都变成分享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赋予了“科普”一词新的内涵。

UUID: c2b4af9f-5f06-452b-82ee-24c7bbd9d74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世界公众号-pdf2txt/2017-2018/科学世界_2018-06-26_【第6期 · 抽奖送书】科普走进新时代.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