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大医药丑闻:晚期癌症“救命药”如何沦为“乡村海洛因”?

作者: SME情报员

来源: SME科技故事

发布日期: 2018-06-24

本文详细描述了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在美国如何从救命药沦为“乡村海洛因”的过程,揭示了制药公司普渡的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以及对非法行径的不作为,导致药物滥用和成瘾,最终成为本世纪最大的医药丑闻。

滥用止痛药,会有什么后果?掩盖症状、加剧病情、依赖成瘾、诱发其他疾病、甚至导致意外死亡等等。摇滚歌手汤姆·佩蒂、演员希斯·莱杰等死亡案件就是滥用止痛药而酿成的惨剧。人们在他们的尸检报告中发现了大量阿片类止痛药。其实,阿片类止痛药的滥用已然成为了21世纪危害公众健康最大的挑战之一,尤其是在美国。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统计,自1999年以来,美国仅因过量服用合法阿片类药物的死亡人数,就累计达到了二十万人。伴随着惨剧的发生,人们才意识到本该是病人福音的药物,稍有不慎便摇身变成夺命凶手。而一种叫奥施康定的止痛药,也从最畅销的止痛药转而沦为美国民众讨伐、唾弃的对象。讽刺的是,厂商当初的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以及对非法行径的不作为等等,才是令它成为千夫所指的真正原因。

这一切从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疼痛说起。小到被开水烫、撞到桌子,大到外伤以及各种疾病都会产生痛感。虽说人类对疼痛早已司空见惯,但一直以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生理层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疼痛需要与情感、社会以及精神层面的因素联系起来。毕竟它不光给身体带来损伤,同样也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和生活质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便正式拉开对疼痛宣战的序幕。

在当时的美国,医生开始重视病人自身对疼痛程度的感知。止痛也不再是医生的单方面决定,病人有权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适当的用药要求。在这场变革中,阿片类止痛药才再次重出江湖,救患者于水火之中。要知道,过去吗啡、海洛因等恶名一度使阿片类药物被民众妖魔化。大多数医生眼巴巴地看着病人被疼痛折磨,也不愿使用阿片类药物,以免惹来杀生之祸。

不过,医药界也随着对疼痛的重视扭转了对阿片类药物的态度,并将吗啡等重新列为治疗癌症疼痛的基本药物。当时,一个叫普渡的制药厂便是靠着一种含吗啡的癌症类止痛药来发家致富。当这种止痛药技术专利即将到期之时,他们亟需研制出一款全新的止痛药。为了打开非癌症类慢性痛症的新市场,他们选择彻底摈弃吗啡这种有效成分。

后来,他们将主要成分锁定在了羟考酮(oxycodone)的身上,一种在化学结构上接近海洛因的半合成阿片类药物,类似于吗啡的效果。经过研制之后,一种全新的口服缓释羟考酮就创造出来了,被命名为:奥施康定。这种物质可以吸附在大脑或脊髓中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受体”上,从而成功地“堵塞”神经通道,不让疼痛的感觉传递到大脑那里去。它能用来治疗中度和重度痛症。

在那个年代,药企发行某种新药时,会将其宣传包装成重大的医疗进步。当然,普渡的奥施康定也不例外。一经FDA允许奥施康定上市,普渡便掀起了一场疯狂的营销。为了尽快提高大众的熟知度,他们“巧妙”地透露着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信息:服用一剂,将能够维持长达12个小时的止痛效果。这足足比市面上其它同类药的效果高出两倍之多。而其他的一般每天服用4-6次,病人半夜还会被痛醒起来吃药。

而普渡公司的广告画面是这样的:两只药物量杯,分别写着“早八点“和”晚八点”,上方大字“24小时缓解疼痛的轻松方式”。在花了2亿美元打广告之后,奥施康定也如愿以偿地将治疗对象拓宽到了各种慢性痛症病的患者。不过,作为镇痛剂的奥施康定也被列入了第二类管制药品,属于处方药。那么,要想卖得好,还是得从有权利开出这款新药的医生身上下手。不只是打广告,普渡派出了上百位医药代表前往各大医院和诊所推广奥施康定。

他们免费送去印有产品商标的宣传单和小礼品,对医生进行几乎一对一的推广营销。对于阿片类药物来说,其成瘾性是最大的隐忧。起初,不少医生会对奥施康定的成瘾性提出疑问。但为了利益,医药代表们使用经过篡改和夸大的图表和数据来说明奥施康定几乎没有上瘾的可能。讽刺的是,大多数医药代表没有经过专业医疗培训,只是照着备好的营销脚本来念。此外,普渡还积极地举办各种讲座,并邀请医生们参加公司研讨会,去郊外度假等等。

后来调查数据证实,参加了研讨会等活动的医生开出奥施康定的处方,是没参加的医生开出的两倍以上。这也促使一些医生为了省时省力,会没耐心去仔细倾听各种有关疼痛的事宜,而是直接用一张奥施康定的处方就将其打发了。就这样,奥施康定的销量不断上升,一举打败了其他同类产品,成为美国最畅销的止痛药。普渡也因此收获累计超过350亿美元的收益,其背后的萨克勒家族也在美国富豪榜光芒四射。

可巨大的商业成功背后却有着一系列可怕的隐患:自从这个药问世以来,公司陆续收到了不少医生的投诉,称止痛效果达不到12个小时。普渡公司却对此视而不见,一直坚持12小时止痛效果的营销宣传。眼看纸包不住火了,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医生在开药时,不断加大单次服用剂量。这样做,是为了尽量不要让病人们增加服药次数,维持12小时止痛效果。对于很多病人来说,“奥施康定”止痛效果根本不能达到12小时。

实际情况是,仅仅在6-8小时就失去了止痛效果。而加大剂量的方式对患者来说无疑是危险,甚至是致命的。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类似,过量服用奥施康定的患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恐怖的戒断反应。一旦没有服用奥施康定则全身剧烈疼痛、并伴随着恶心、焦虑、暴躁、失眠,甚至昏迷、失去意识等等症状。这样一来,许多患者一旦离开药物便活不下去了,疼痛难忍时只能不断地加大药物的剂量。

就这样,奥施康定的滥用和上瘾逐渐滋生,一发不可收拾。原本奥施康定是必须整片吞服,不得掰开、咀嚼或研磨,否则会导致里面羟考酮的快速释放与潜在致死量的吸收。可偏偏一些不法分子却发现只要将止痛药磨碎,通过鼻子吸入或注射,会找到吸毒的快感。由于当时在美国的许多乡村,麻醉品的使用不需要特殊处方,而是凭普通处方在外直接购买。管理的松懈也致使奥施康定还被当作毒品替代品在一些瘾君子中使用。

该药还成为不法分子到药店重点偷盗的目标,并在街头黑市上非法流通。普渡当时也察觉到了自己生产的止痛药有被非法使用和流通的现象。但他们却选择不作为,没有报告给当地执法部门或者切断非法运送药品的来源。到2000年,美国的乡村地区关于吸食奥施康定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数量开始暴涨。正因如此,奥施康定还获得了“乡村海洛因”的专属称号。据统计,在将近20多年来,超过7百万美国人滥用“奥施康定”。

其中,超过一半的长期服用“奥施康定”的病人所服用的剂量,都是危险的高剂量。自1999年以来,超过20万人死于过量服用“奥施康定”和其它类似止痛药。普渡也因此被不断告上了法庭,不只诉讼缠身还成为了千夫所指。到了2007年,普渡公司和三名主管在法庭承认进行虚假宣传,没有对公众坦诚宣布奥施康定的易致上瘾性。更令人气愤的是,早在在1997年普渡公司就发现了奥施康定极易让人上瘾,却没有明确地提醒患者。

为此,普渡公司还支付了达6亿美金的罚款,成为本世纪最大的医药丑闻。当美国人认清奥施康定的真面目之后,奥施康定的销量也急剧下滑。它也不再是饱受疼痛困扰患者的福音,而是能直接致人死地的夺命杀手。如今,在美国推销这种药物亦成为了一桩濒临死亡的生意。实际上,不只是奥施康定,几乎所有阿片类制剂都有被滥用、误用和发生流弊的危险。但一般来说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疼痛制剂。

值得一提的,如今网络上一搜索奥施康定,不乏出现类似“美国乡村海洛因却在中国大行其道..”这样骇人听闻的信息出现。但其实,中国2009年核准引进奥施康定,是用来缓解癌症晚期病患的痛苦。毕竟当癌症晚期的病人痛到生不如死的时候,这一类止痛药还是能减少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最后的关怀。与美国的不同,我国在麻醉药物管理方面相当严格,想买都不一定买得到的。而当我们了解这类药物的相关知识之后,才不至于掉以轻心。

当然,最好的状态是能让真正需要的人合理地使用药物,而不是让一种有意义的药物沦为祸害人类本身的工具。

UUID: ceadb981-0db5-41f7-b25f-dc4066918e0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6-24_本世纪最大医药丑闻:晚期癌症“救命药”如何沦为“乡村海洛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