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系统对足球比赛裁判判罚的影响

作者: 蒋海宇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06-23

本文讨论了VAR系统在足球比赛中的应用及其对裁判判罚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需要裁判主观解读的犯规动作,慢动作回放并不比常速录像更准确,反而可能使判罚更加严厉。文章还指出,VAR系统虽然减少了错判和漏判,但并未消除裁判判断的主观性。

这不公平!有了视频助理裁判,你还会这么怒吼吗?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在阿根廷与英格兰的比赛中,阿根廷球员马拉多纳打入两粒进球,其中一粒由左手打进,但主裁判表示并没有看到马拉多纳手球犯规。最后阿根廷2:1战胜英格兰。我周围的伪球迷朋友,从不在战术上欣赏世界杯。他们观赛的乐趣,主要来自半箱啤酒下肚后,对控球球员无目的的嘶吼、对下注球队丢球的谩骂,还有对裁判判决“不公”的愤愤不平。

这届世界杯,他们稍微安静了些,因为VAR(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的使用,一举夺走了他们隔着电视机向裁判撒气的机会。VAR系统记录下的视频摆在那里,有视频助理裁判盯着,我们有什么好质疑的呢?用“新华网”的话说,国际足联“高举VAR武器,向‘错判’和‘漏判’宣战”。

不过,VAR系统真的能保证判罚准确无误吗?我们的乐趣就被这么容易被“宣战”了吗?比利时荷兰语鲁汶大学2018年6月发表于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研究发现:对于一些需要裁判主观解读的犯规动作,裁判观看慢动作回放时的判断,并不比观看常速录像时的判断更准确,而且常常还更严厉。

不是所有犯规都客观清晰。很多规则的界限非常清晰,没有商讨的余地。如果朝对方球员吐口水,我想这个球员很难狡辩说自己不是故意,而是别人凑过来接你的口水。要是有球员学马拉多纳在1986年阿根廷对英格兰那场比赛里那样,用“上帝之手”进球,被罚了球,应该也心服口服。当然,有犯规,裁判不一定都能看得到。裁判是人,不能像三面观音那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个时候VAR系统就非常奏效了,因为它记录了裁判没看清,或是看漏了的犯规。当然,因为球员位置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越位也逃脱不掉VAR的法眼。然而,不是所有的犯规都这么简单。双方队员争夺皮球时,难免产生冲撞,而这些冲撞究竟是否规范,犯规怎么判罚,就很暧昧了。

从国际足联的《足球比赛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踢踹、绊倒、冲撞、推搡、击打,还是往对方身上跳(或试图做这些动作),裁判都需要对这些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是无心的,还是鲁莽的,还是过猛用力的?他的判断会带来不同的判罚结果。如果是无心的,则不判罚;如果是鲁莽的,则会给黄牌;如果更加有侵犯性,甚至有违体育道德,则是红牌。怎么判断这些行为的严重程度,就要裁判自己拿捏了——这时,判罚便有了些主观性。

观看VAR系统的慢镜头视频,会使裁判的判断主观性减少,因而更准确呢;还是让主观性的影响更大,因而产生更多偏差呢?既然这类犯规的判断必然包含裁判对比赛情形的主观解读,我们便无法谈论“绝对的准确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测量判断的“相对的准确性”。在鲁汶大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这样定义裁判判断的准确性:参与者判断与参考判断的一致性。除了准确性,他们还测量了判断的“方向性”,即判罚犯规行为的轻重。

首先,研究者找了两位来自UEFA(欧洲足球协会联盟)的资深裁判,让他们对实验中包含的犯规视频进行判断。两位资深裁判先独立做出判断,然后相互讨论;若有异议,便和UEFA首席裁判共同商讨,达成共识。他们能够无限地观看回放视频。其次,139个试验参与者都不是一般人,而是来自欧洲五个不同国家的精英裁判,目前都在欧洲职业足球赛中效力。他们需在观看一次回放视频后,做出判罚相关的判断:是否犯规?

如果犯规,是否发牌?发什么牌?这些视频都从真实比赛中截取。它们所记录的疑似犯规的行为,虽然需要裁判判断、解读,但在视觉上并不模糊。它们所展示的球员行为,以及球员所处的位置,都清楚而完整。两个队员的身体也清晰易辨。参与实验的裁判们需要评估的视频的截图,来源:Spitz et al., 2018。参与者在试看3段视频后,正式参与实验。实验共涉及120段视频,它们被平均分成4组,每组30段。

A组是常速视频,A’是A组视频的4倍慢放;B组是剩下的常速视频,B’是B的4倍慢放。参与者被平均分成两群,一群观看并判断A组和B’组,另一群观看A’组和B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情形,分别有两个人观看此情形的常速和慢放视频。常速视频平均长达3.08秒,慢放视频平均长达12.32秒。研究者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当裁判们判断慢速视频的准确率并不比判断常速视频的准确率高。

观看慢速视频的准确率中位数为63%,标准差为12;观看常速视频的准确率中位数为61%,标准差为12。第二,他们的数学模型显示,如果裁判观看的是慢速视频,那么他们的判罚比参考判罚更严重的可能性便会增加。比如说,如果参考判断对一个情形给出了黄牌警告,多数实验参与者在观看常速视频时,也会给出黄牌警告,然后才是不给牌和给红牌。但当参与者观看的是慢速视频时,不给牌和给黄牌的数量便减少了,给红牌的数量增加了。

研究者对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慢放视频没有增加上述那类判断的准确性,主要是因为当视频慢放时,我们视觉系统接收的信息,会脱离通常情况下同类信息的呈现方式。这个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Lorains等人在2013年做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发现,优秀的运动员们面对一个加速发生的情景时,能比在常速情景中,更加准确地做出判断。

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运动员常常需要在复杂而快速的情景中做判断,所以他们的视觉系统,对加速发生的情景更熟悉。那我们如何解释裁判们给出的更严厉的判罚呢?事实上,慢放视频不仅会在运动领域,也在其他情景下,影响我们判断的“方向性”。看慢镜头时,我们更可能认为慢镜头里的人,是有意在实施某个动作。

Caruso等人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观看慢放的监控视频时,会比看常速视频时,更倾向认为开枪杀人的凶手是有意杀人,而非过失杀人。Caruso的研究还显示,人们看橄榄球冲撞的慢放视频时,也更觉得这些冲撞是有意的。鲁汶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裁判感知到了更多的“意向性”,所以他们的判罚会更加严重。

本来是无心的犯规,可能会被判断为鲁莽,得到黄牌;本来是鲁莽的犯规,可能被裁判看做恶意的冲撞,得到红牌。这时读者可能会拍桌子质疑这个研究了:如果真像你说的,VAR的慢放视频会加重裁判的判罚,为什么这届世界杯红牌这么少呢?据《每日电讯报》报道,2018年世界杯的红牌比往届的更少,并且直到第15场比赛才出现了第一张红牌,是至1986年以来最晚的一次。

在研究中,研究者们试图考察的,是一个变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但是当VAR系统出现在世界杯比赛中时,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裁判的判断了,还有球员的行为。球员因为知道自己的犯规行为难逃VAR法眼,也许就会减少犯规的行为,或者犯规的严重程度。因此,2018年世界杯上红牌的减少就可以解释了。再者,这项实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首先,在实验中,参与者只能看到一遍要么是常速,要么是慢放的视频;可是在现实比赛中,裁判是可以看到两种视频的,也没有次数的限制。而且,裁判在赛场上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和坐在计算机前按鼠标可不是一回事。不过,在更严密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我们至少敢确定,即使有了VAR系统,裁判的判断依然充满主观性,而且可能会受VAR慢放镜头的影响。所以,在裁判吹响点球哨时,我们依然可以对着电视怒吼:“这不公平!”

UUID: 7a8a5f83-9625-4909-aef4-f504e638ad1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23_“这不公平!”有了视频助理裁判,你还会这么怒吼吗?关注世界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