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冤枉的人间第五味

作者: 唐丰

来源: 唐丰的后厨房「灃小六」

发布日期: 2018-06-23

本文探讨了味精的历史、生产过程、安全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反驳了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谣言,并解释了鸡精和蘑菇精的成分和作用。

2018-06-23,1908年,日本的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海带里面的谷氨酸钠能产生特别的味道,并且将这个味道描述为“令人愉快且美味可口”。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除了能够品尝到酸、甜、苦、咸这四种基本味道之外,还科学的确认了第五种味道:鲜。一年以后,他们在日本注册了专利,并开始工业量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精,将其命名为“Ajinomoto 味の素”。

鲜味和其他四种味觉一样,在舌头上都有特定的味觉受体。鲜味的味觉受体要靠谷氨酸盐来激活,其中以谷氨酸钠的味道最好。亚洲料理中的海带、酱油、鱼露,以及西方常见的帕玛森奶酪都是常用的提鲜调味料。这些调味料之所以能提鲜就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谷氨酸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但是,谷氨酸在蛋白质里并不能产生鲜味,只有游离状态的谷氨酸盐才能激活鲜味味觉受体,而谷氨酸钠就是最常见的味精了。

其他含有高量谷氨酸盐的食物还有:番茄、洋葱、海带、西蓝花、豌豆、芦笋、奶酪、蘑菇和甜菜根。当鲜味味觉受体接触到谷氨酸盐的时候,它们就会被激活,然后告诉大脑“这个食物吃起来真鲜美呀”。谷氨酸盐本身其实只有比较淡的鲜味,但是在某些增味核苷酸的加持下,鲜味就能被疯狂放大。当谷氨酸盐和增味核苷酸同时出现在一道菜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增强了菜里面的鲜味。

而是因为增味核苷酸能够改变舌头上的鲜味味觉受体的形状,改变了形状的受体能更好地跟谷氨酸盐结合,然后给大脑传送了更强烈的信号。这样,我们能感受到的鲜味会比只有谷氨酸盐时的情况强20到30倍。在常见的食物里、鱼、肉、还有干香菇里面就含有大量的增味核苷酸。对于味精,我们好像总是有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常会听到:“听说味精是化工食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我们现在都改用鸡精和蘑菇精了。

”对于这种谣言,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第一个就是味精的生产过程。当时池田菊苗是靠水解海带蛋白质再纯化得到了谷氨酸钠。现代的味精生产主要是发酵法:先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再用谷氨酸产生菌作为发酵工具得到谷氨酸盐,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再提纯。这种发酵法跟醋、酱油和酒生产工艺相似。所以,如果酱油和醋可以被列为自然酿制的产物的话,味精也可以。

如果是因为发酵提纯之后而被称为化工食品,那酒岂不也得归到化工食品里面去。第二,针对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其实非常多。大量研究表面在正常剂量下,味精并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病影响。虽然确实有实验表明,“大剂量”的味精在服用后,会对老鼠产生毒性。但是,这个对老鼠来说“大剂量”有多大呢?换算成人的话相当于一个体重为65公斤的成年人,一次得服用将近两斤(945克)的味精。两斤的味精到底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五包这样的市售味精。味精要是连吃五包真的(脑子)不好。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EFSA)的评估都认为食用味精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隐患。而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在去年也出台了“味精添加物”指标,表明只要在每天不吃超过30mg/kg体重就不会对身体有影响。换算过来就是大概一个体重为65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建议服用不超过2克的味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表明,现代大多数的食品都添有味精,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每天大约会摄入0.55克味精,远低于建议的摄入量。虽然正常食用味精没有直接的致病作用,但最近的两个对中国饮食习惯的调查研究就表明,味精跟体重超标有关联。但是这两个调查并不能说明味精的使用直接导致了体重的增加,也有可能是因为加了味精的菜本来就是比较重口味好吃,所以情不自禁地吃得比较多呢。

虽说味精要吃到对人体有害的量比较难,需要担心的并不是在家庭烹调的时候放入太多味精,而是在餐厅中。厨师们可能会加入大量的味精提鲜来掩盖食材的不新鲜。有人说用味精不好,那就用鸡精和蘑菇精来替代,但是真的替代了吗?窃以为,鸡精和蘑菇精这俩名字取得太好啦!一听就像是鸡和蘑菇的精华。但是,鸡精和蘑菇精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味精和增味核苷酸。

与味精相比,鸡精和蘑菇精利用了来自增味核苷酸的协同作用,因此得到的鲜味会是等量味精的好几倍。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知识利用起来,用含大量谷氨酸和增味核苷酸的食材来做出超级美味的菜肴吧!

UUID: ae5324d9-d87c-42dc-961f-f275268aa3d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原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23_备受冤枉的人间第五味.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