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动物学会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古墓中,发现了长臂猿的头骨和下颌骨。经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种新的长臂猿种属,并将其命名为君子属帝国种。
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动物学会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陕西西安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古墓中,他们看到了长臂猿的头骨和颚骨,研究人员发现它与已知的长臂猿有显著不同,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长臂猿种属,不过已然灭绝。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并宣布这一新的长臂猿属种为“Junzi Imperialis”,即君子属帝国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动物考古专家胡松梅研究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考古大省,这是陕西省首次在墓葬中发现长臂猿的骨骼,并被确定为新属新种。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墓的12号陪葬坑。古墓中的新种长臂猿此次科学家发现的新种长臂猿,被深埋于地下长达2200年。长臂猿的骨骼在12号陪葬坑中被发现,其中还有其它多种动物的骨骼,包括豹、猞猁、黑熊、家养哺乳动物绵羊、鹤和其它鸟类。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都是当地的动物,因此他们认为,该长臂猿可能是在该地附近生活。
这也印证了长臂猿曾经遍布中国的说法,毕竟此前对长臂猿的记载更多见于各地方志,以及古人的诗词书画之中,曾经发现的遗骸要么是单独的牙齿,要么是骨骼的一小部分,不足以在“种”和“属”的层面进行分析和识别。而此次出土的长臂猿遗骸,包括头骨和下颌骨,足以对其种属进行判断。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证实中国中部的广阔区域曾经分布着大量不同种类的长臂猿。
Samuel Turvey是论文的通讯作者,也是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动物灭绝。2011年,他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看到了从墓葬及陪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在众多文物中这些类人猿的骨骼吸引了他的注意。“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国中部地区有大量类人猿,”Turvey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但是,它们与现在依然存在的类人猿种群相距甚远。”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猿总是高看一眼,它们是古代贵族的宠物,被人们认为是君子形象的化身。与张大千齐名的书画名家溥心畬在北京和台湾都豢养过猿猴,长期观察猿猴生态的他,在《寒玉堂论书画》中还分析了猿与猴的性格差异:“古人画猿而不画猴者,猴躁而猿静;猴喜残生物,时扰行旅。猿在深山,攀藤饮水,与人无竞;比猿于君子,比猴为小人。”因此,研究团队将这一新发现的长臂猿命名为“Junzi imperialis”。
长臂猿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一种,它的体型与其它类人猿相比要小的多,所以也被称作“小猿”。虽然长臂猿在中国的古代被视为尊贵的象征,但是它们的栖息地并没有获得保护,砍伐森林、发展农业,这也许是中国中部地区更加寒冷、干燥的开始,也造成了当地长臂猿的灭绝。研究人员认为,此次在古墓中发现的长臂猿新种是人类开发造成灭绝的直接证据,因为在中国古代后期的长安曾发生广泛的森林砍伐。
他们认为,目前幸存的长臂猿种群也面临着相似的境况。
我国长臂猿分3属6种,分别是:冠长臂猿属的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属的东白眉长臂猿和长臂猿属的白掌长臂猿,但是总数不超过1500只,其中4种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其中海南长臂猿现在仅存20余只,北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在我国的野外种群已基本消失。
长臂猿依赖于原始森林提供的食物,受到破坏后的次生林无法满足其对食物的需要,因此长臂猿通常只能生存于保存完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中,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的变化,原始森林受到的破坏令长臂猿面临着巨大威胁。森林没有了,长臂猿也就没有了,因此停止砍伐森林,也许是拯救长臂猿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