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速度与激情
是什么原因促使FIA在2018赛季给每一辆F1赛车装上这样一个古怪的“人字拖”装置呢?这得从F1本身说起。F1锦标赛是当今世界上竞技水平最高的赛车运动之一,可以说是科技、团队精神、运气、天时和车手技术的集合体。作为一种特制的单座赛车,F1赛车给人的印象是:硕大且暴露在车身外的轮胎,没有翼子板遮挡,座舱也裸露在外。
F1赛车不能在普通道路上行驶,汽车厂的流水线也不生产它们,这些赛车是由各赛车公司或车厂的赛车运动部单独设计和制造的。一部优秀的F1赛车大约由2万个大小不等的部件组成。1.6升V6涡轮增压引擎可以提供超过700匹的马力,使一部质量为650千克的赛车从0到100千米/小时加速只需2秒,其最高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
2005年,哥伦比亚车手J.蒙托亚驾驶迈凯伦赛车在意大利的蒙扎赛道开出了372千米/小时的极速。正因为这样的速度与激情,F1的每一站大奖赛都吸引了全球数亿车迷的关注。极高的关注度也让赛事主办方、转播方以及各车队和赞助商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凡事有一利,也有一弊。F1极高的速度也给车手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方程式赛车不同于其他赛事的最大特征是完全开放的座舱,车手的头部裸露在外。
尽管头盔为车手提供了保护;但是,时不时因为高速碰撞带来的车手伤亡不可避免。
譬如,1967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中,法拉利车手班蒂尼在领先的情况下与套圈赛车发生追尾致其死亡;1973年,泰利尔车队的塞维特在测试中意外身亡;1982年,加拿大著名车手吉尔斯·维伦纽夫在比利时的练习赛中由于弯道失控最终导致车毁人亡;最令人心碎的是,巴西车王埃尔顿·塞纳在伊莫拉赛道英年早逝……迄今为止,F1赛事已导致200多名车手和观众丧生。
安全方案叠出
安全问题成了悬在F1围场里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此,在国际汽联的铁腕干预下,最近20多年来,各车队在提升赛车性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赛车的安全性。比如,采用硬壳式的车手座舱、使用了用于制造装甲车的12层高强度碳纤维加固车身,便于发生车祸时吸收一部分因碰撞产生的能量;加之,六点式安全带的研发,将运动员从肩膀到身体侧面都牢牢固定在座位上,避免了很多冲击力。
国际汽联觉得这一切安全措施都天衣无缝时,问题又来了。1995年,芬兰车手哈基宁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赛道高速滑出。虽然他的头部没有受伤;但是,颈椎骨严重破裂,生命垂危。
科研人员这才意识到,F1是开放式赛车,为了保护运动员在高速失控时不会因为位移而使身体受伤,六点安全带将车手身体死死固定在座椅上;这样做固然能防止车手的身体受到较大伤害,但是车手的头部和颈部没有任何固定措施,成为最脆弱的器官——在发生剧烈撞击时,车手的头部和颈部会随着速度的巨大变化而剧烈地前后移动。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罗伯托·胡博德曾测算过,赛车在发生碰撞的一刹那,由于速度剧烈改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给车手头骨和颈椎造成相当于头部重量7、8倍的冲击力。因撞击过程造成的迅速前后位移,导致车手头部和颈部反复承受这样的压力,给车手的头盖骨和颈椎造成巨大伤害。20世纪90年代末期,HANS(HeadandNeckSuppor的缩写,意为头颈部支撑系统)的问世解决了这一危机。
HANS系统是附着在座椅上的一个小型装置,随安全带固定在车手的肩部和胸部,头盔后方是一道小型隔板,将车手头盔和头部后方的车身隔离开来,隔板上左右各有一条能伸缩的缆带连接车手头盔。在发生剧烈碰撞时,这条细细的缆带会防止车手头部往复剧烈运动,以防给车手的头部和颈部——特别是头骨的底部造成伤害。头颈部支撑系统既能防止车手的脊椎向后拉伤,又能防止车手的头部前甩,撞上方向盘。
1999年,各车队在赛车顶端进气口上方装上了一个T字架。这个T字架除了能够帮助观众在比赛时区分各车队的1号和2号车手(F1的每个车队有2台车,颜色和涂装一样,人们只有通过T字架的颜色来对两车进行辨别——红色为1号车手,黄色为2号车手)外,还可以在赛车发生横向翻滚时确保车身不会压迫车手的头部。
然而,种种措施只能对车手胸部及以下部分进行保护,暴露在车身以外的头部仍处于高危状态。2009年的匈牙利大奖赛中,法拉利车手马萨被前车脱落的一根弹簧击中头部,即使有头盔的缓冲保护,剧烈的撞击还是导致这位法拉利“大将”休克昏迷;2014年,法国车手朱里思·比安奇在日本铃鹿赛道的7号弯撞上救援吊车,历经9个月的昏迷后不治而亡,年仅26岁;次年,英国车手威尔逊被其他赛车碰撞后的碎片击中头部,英年早逝……
一桩桩安全事故使得国际汽联的官员和各车队老板如坐针毡,严峻的安全形势将FIA掌控下的F1运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周末的大奖赛还要不要进行?面对各界的质疑,2014年12月,国际汽联主席让·托德召集现役11支车队的经理和技术总监在巴黎举行会议,就如何提高车手头部安全要求各车队献计献策,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
很快,迈凯伦车队设计出一个气流罩(AeroScreen)方案。此装置是一个全封闭系统,类似于战斗机座舱上的整流罩,将车手完全包裹在内。这显然提升了车手的安全感,然而马上有一些人提出反对——这个气流罩本身的质量接近20千克,对一部F1赛车来说太重了,而且若是车辆发生火灾,这个装置是不是有可能会延缓运动员的逃生时间?
就在FIA否决了AeroScreen方案不久,红牛车队的设计师阿德里安·纽维给出了一个半封闭的设计思路——Shield(护盾)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采用特殊多聚纤维制成的玻璃罩。护盾能够挡住一个20千克的轮胎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对预防威尔逊遭遇的碎片伤亡也很有效,而且不会影响车手进出赛车。
不过,在后来的赛道测试中,车手们因为这个装置普遍感到眼晕,Shield系统也顺理成章地被各车队抛弃。
安全“光环”
2016年,国际汽联的技术官员在赛车上原先放置Shield的部位装上了一个“人字拖”。因为这个形象怪异的“人字拖”看起来像一个指环,所以F1围场的大佬们美其名曰“Halo”(光环的意思)。
Halo是由直径为50毫米的钛合金制成,三个支点分别被焊接在座舱的正前方和左右侧的后方,尽管Halo的质量只有Shield的1/3,不超过7千克,但是能够承受住116千牛的垂直、46千牛的侧向冲撞产生的压力,这也许就是钛合金最大的优势所在——超轻却耐撞。
2017年1月,FIA官方进行测试时,将一个佩戴了头盔的模型人放置在Halo环内,随后推动一个20千克的倍耐力轮胎以225千米的时速撞上Halo环。结果,人们惊讶地发现,Halo环没有发生任何形变,模型人也保持完好。
F1比赛中的防火赛车服
1975年,在德国的纽博格林赛道,世界冠军尼基·劳达因为严重的碰撞导致赛车起火,尽管工作人员救援及时,这位奥地利车王还是被油箱里喷射出来熊熊火焰灼伤了面部,从那年以后,F1赛车的防火成了个大问题。1976年,杜邦公司为各位F1赛车手设计出第一代防火赛车服。4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赛车服也是日新月异。
今天我们看到直播中赛车运动员穿的各式帅气的赛车服,名为诺梅克斯,它是由5层纳米纤维制成的,这种材料极其耐高温,可以确保运动员在800℃的火焰中有10~12秒的黄金时间逃生。
由于F1赛车的座舱紧挨着发动机,所以即便没有火灾,在正常的比赛情况下,座舱里的温度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像巴林、马来西亚这样的热带地区,运动员的座舱温度大约有六七十摄氏度,这样的条件下极容易使人脱水中暑,而新款赛车服还能起到隔热和降温的作用,使运动员在酷暑条件下也能专注比赛。
当然,这种诺梅克斯服不仅可以防火,还具有防酸碱、抗重力作用,赛车在高速通过弯道时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有人做过测算,运动员在穿着比赛服的情况下可以承受6~8G的弯道离心力,而不穿时只能承受3G的加速度,否则就会感到头昏目眩。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现在的诺梅克斯纳米材料已经被飞行员、太空宇航员和其他的赛车比赛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