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好多网友都在争论“外婆”和“姥姥”哪个是方言词。那么,从语言学上讲,谁说的对呢?
外婆/姥姥,分别来自哪里?与英语(grandma/grandpa)相似,先秦两汉的口语一般不区分爹娘的长辈。无论见姥姥还是奶奶,一般喊“大母”。当时对外婆还有两种比较正式的称呼,一个就是“外祖母”;另一个更正式,叫“外王母”。
汉代以后,母系亲属称谓与父系越分越开,三亲六眷的称谓越来越难记。外祖母也有了通行的口语专名,叫“家母”。那时,大名鼎鼎的《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提倡亲属词只能有一个正统,除了“外祖母”,一切皆异端。人们听后嘿嘿一笑,转眼到了唐代,就发明了“外婆”。
你搞得清怎么喊亲戚吗?反正我不行。“婆”是对辈分高的女性的敬称。奶奶是“婆”,妈妈是“婆”,陌生老奶奶也是“婆”。汉语常把尊称变为亲属词。唐代,“婆婆”逐渐独立出了专指祖母的义项,“外婆”便随之产生了。
“姥姥”(也写作“老老”)产生很晚,明朝才出现。当时,这个词既表示外婆,也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比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所以“姥姥”很可能也是从尊称变出的亲属词。
除了“外婆”和“姥姥”,汉语史上称呼外祖母的词还有一大堆。这些词此消彼长的过程很复杂。仅以近两百多年间的北京话为例,《红楼梦》(曹雪芹是南京人,但一般认为此书基本是北京话)中外祖母主要还叫“老娘”;到了民国老舍笔下,“外婆”成了主流;再到当代,“姥姥”又后来居上。
现在,“外婆”和“姥姥”呈南北对峙之势,但也有反例。此外,各地另有“家家”、“家婆”、“姥娘”、“外奶”、“外妈”等一堆称呼,谁学谁头疼。
“外婆”是方言吗?共同语与方言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共同语词汇基本来自方言,也总被众多方言使用着。很多词都既属于方言,也属于普通话的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外婆”和“姥姥”都是非常高频的词。我们用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外婆”和“姥姥”,都能得到上千万条结果,其中不乏正式的书面文体语料。
共同语中同一个概念有不同来源或理据的异名是极其常见的现象。“电脑”与“计算机”,“中性笔”与“签字笔”,“学中文的”与“最穷的人”……只要绝大部分使用这个语言的人能听懂,常有人用,无论是来自地域方言、社会方言,都可以算共同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