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它保障了人类粮食的产量与品质,但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严峻。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的一支跨学科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能有效帮助耕地减“肥”。相关论文于6月18日在线发表在PNAS杂志上。
我国每年使用化肥6000万吨,农药180万吨——全球1/3的农用化学品消耗在9%的耕地上,单位面积施用量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环境,但收效缓慢。
浙江大学正在建设的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基础数据支撑。课题组调取了数据库中2万余户农村家庭数据,有了重大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中国农场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的强有力因素。
农业经营规模限制了技术更新,那又是什么限制了我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营规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工业与农业相互支撑共同壮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如果我国的农地经营规模能够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市场机制调节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大,那么我们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会分别降低33%和50%,化肥的流失量会降低50%以上,而粮食产量几乎不发生变化,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一倍。”谷保静说。
“目前我国实施的农地流转政策和城市化政策,都不是直接为降低农业化学品的施用而设计的,但我们认为它们客观上将为农地减“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谷保静说,“这与农业部正在推行的农药、化肥两个‘零增长’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耕地真正实现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