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不服从的少数,往往有机会创造奇迹,历史上就不乏少数人的坚持最终改变大多数人的看法的例子。
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人口上无疑是少数,历史上也长期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白人的压迫。然而经过百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终于在1950~1970年代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自那之后,种族平等逐渐成为共识。近来欧美反对性骚扰的#me too运动,也在欧美各界渐成燎原之势。
由少数人推进的社会风俗的革命,在历史上是常态。有趣的问题是,到底是在怎样的限制条件下,少数人的坚持,能够扭转大多数人的共识?
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学者Damon Centola和他的同事们,最近就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从网上招募了194位志愿者参与到一个网络游戏中。在这个网络游戏中,志愿者被随机分到10个相互独立的小组,每一位志愿者会被随机地与同组的志愿者匹配尝试合作。
在每一轮中,配对的志愿者同时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一张人像进行命名,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两位志愿者达成命名上的一致,两位志愿者就会得到游戏的奖励,反之就会被罚分。需要说明的是,一切交互在网上进行,所以志愿者们并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组,组里有些什么人。
在以往的实验中,Damon知道,同一组的所有人会在很短的实验时间内达成一致:最终所有人会对同一张人脸给出同一个名字,尽管他们之间不见面,每轮也并不知道和谁在交互。这就模拟了“潜移默化”的社会风俗的形成过程。在这一次的研究中,Damon和他们的同事加多了一步:在每组各自形成稳定的社会风俗之后,给各组加入比例不等的“少数派”(编者注:非194位志愿者)。
这些“少数派”的目的很简单:他们被要求采取一个给定的和形成的命名不一样的命名,然后通过参与这个游戏,看看能不能通过坚持在有限时间内改变大多数人的看法。
Damon等人发现:当引入的“少数派”占组里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定阈值的时候,他们几乎总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地改变整个组别的命名(成功率接近100%),并替换成他们坚持的命名。但是如果人口占比达不到这个阈值,要做到扭转风俗就极为困难(成功率6%)。
这个现象和他们推导出来的理论值符合得很好:在实验所用的参数下,阈值大概是25%。需要注意的是,阈值的范围非常狭窄:24%的人口占比,成功率就还是非常低。大于25%,就几乎总是能够成功。
实验虽然简单,启示却挺深刻。即使在今天的社会,许多不良的习俗和对少数群体的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但是这样的情况绝非不可改变,纵使有着先进信念的人群暂时只是少数派。
另外,少数人要推动社会变革,并不需要这个群体中有人有超人的能力或是掌握极大的社会资源(或者说,“英雄人物”),需要的是这个少数的群体有坚定的信念,并在日常与人的交互中,把信念传达出去。不过,也不可操之过急。若是人数的比例还达不到,那么短时间内的成功难度就很大。耐心和合理的策略非常重要。长夜漫漫,但黎明终究会到来。
当然最后还是要灌一碗毒鸡汤: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者在文章中就提到,这种交互模式和网络的交互模式非常相像。因此,需要防范用心不良的组织利用这一点操纵网络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军带节奏”),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