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8日,本届世界杯爆出最大冷门:卫冕冠军德国队在莫斯科的卢日尼基体育场以0:1的比分输给了北美劲旅墨西哥队。这个冷门有多冷呢?要知道,德国队已经36年没有在世界杯首秀上输球了,而且在以往的交锋中,德国队也从来没有在世界杯的赛场上输给墨西哥队。
但世界杯就是这么有魅力,在拥有超过60%控球率的情况下,德国人仍然倒在了莫斯科的土地上,甚至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墨西哥队的前锋脚软,恐怕德国队还要丢球。不过德国人不用担心,小组赛还有两场。至于墨西哥人,今天绝对是狂欢节。
如果你翻看新闻,可能会看到激动落泪的“小豌豆”埃尔南德斯、老骥伏枥的老队长马尔克斯,但这些恐怕都没有接下来这条新闻能表达墨西哥人的心情:当地时间6月17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在墨西哥城监测到了持续轻微地震,而且从地震波形对应的时间来看,这很可能是墨西哥队进球的时刻,由全城球迷制造的人工地震。
真的有地震吗?真的有检测到震波。消息发布方是墨西哥地质与大气研究所的地震监测网络官推@SIMMSA。当然,因为这是人造的,在某些定义下这不算“真正”的地震。检测到震波不一定意味着人能感受到,因为地震仪是很敏感的。比如巴塞罗那一个实验室的地震仪在白天总能检测到以2分钟为周期的震波,结果发现这是150米开外的一条繁忙大街十字路口红绿灯周期。当然,如果你在一个全是球迷的宿舍里,那你肯定能感受到震动了……
是因为进球,大家庆祝而导致的吗?无法百分之百断定,但可能性不低。时间上是合的,而且昨天秘鲁吃了一记进球的时候,其首都利马也检测到类似波形。但可以几乎肯定的是,这个地震是人造的。真实的地震震源不会发生在地表,就算浅地震的深度也起码几千米。而且,不同的地震来源,在不同波段的震动特征也很不相同。(类似的方法也能把诸如矿山塌方或者核试验的地震和“真”的地震分开。)
以前进球导致过地震吗?
实际上,早就有科学家注意到了这帮疯狂的球迷。自然集团旗下子刊《科学报道》2017年11月的一篇论文报道说,西班牙哈乌梅-阿尔梅拉地球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Jaume Almera)的团队在巴塞罗那的诺坎普体育场附近设了一个地震仪,每次球迷庆祝都会对地表产生一些细微的扰动。
而最大的一次扰动来自2017年3月8日晚上——这是欧冠1/8决赛的小组赛第二场,这个晚上,巴塞罗那坐镇主场,在第一场0:4落后、占尽劣势的情况下,奇迹般地以6:1翻盘。而在梅西打进最关键进球的那一刻,诺坎普整个球场可谓是地动山摇。
有意思的是,这个团队也测了包括高峰期车流、地铁、演唱会的跳动来做模式的比较,发现球迷的跳动还和演唱会的震动很不一样。
在进球一瞬间,球迷会爆发出非常没有规律的上下跳动——如果去过现场看球的人一定懂那种刺激的感觉,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激动心情,也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摇晃。相应的,演唱会的跳,则是歌迷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持续而规律地跳,没有那么猛,但是力道也不小。(对了,他们测的是Bruce Springsteen的演唱会,跳得最凶的是Shout。)
不过,这些震动对诺坎普以及周围的大地都造不成严重影响。
(不然,梅西这么多绝杀,诺坎普早垮了!)进球的地震到底多大?衡量地震的方式很多,旧的标准做法是里氏震级(振幅),新的做法是矩震级(能量),但是因为诸如进球这样的地震比较特殊,一般没人直接使用天然震级,而是使用加速度来衡量。这次在墨西哥,研究者测到了最大37cm/s^2的加速度,这个数字无法直接化为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但是可以和地震烈度(也即某个具体地点感受到的震动强度)勉强比较。
这个数字相当于烈度4,人类能感知到轻震动,不会造成破坏。
依靠跳动能制造地震吗?这谈不上什么大地震,但用地震仪检测到是足够的。2001年9月7日,英国的3000所学校的100万学生进行了这么一项实验:在1分钟内反复从椅子上跳下。这些能量如果聚集在一处,那会相当于3级地震。当然实际上这是分散的,但仪器还是可以检测到。更多的人在一起跳会产生严重后果吗?对地球来说不会。
地震震级和所需的能量成指数关系,就算把全世界的人类集中在一个地方一起跳,也无法制造出6级以上的地震。顶多能让不结实的楼出裂缝。(但是,如果你把百万千万的人聚在一起,事后怎么让他们全部安全离开,这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了……球迷肯定都懂,负责体育场安保的警察蜀黍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