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和罪犯出生在单亲家庭里?

作者: Adam M. Grant 等

来源: 把科学带回家

发布日期: 2018-06-18

本文探讨了成功人士和罪犯中许多人都来自单亲家庭的现象,分析了失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可能是成功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犯罪的推手。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学习理论中的必要难度概念,即在学习过程中设置障碍和困难反而能促进长期记忆和知识掌握。

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从小就失去了至亲。但是,大部分罪犯也出生在单亲家庭里。这是为什么?如果能挺过人生的艰难,一个人会有更大的收获。学习本身也是这样。

9岁时的一天,当后来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索尼娅·玛丽亚·索托马约尔在学校上学时,脑袋里突然闪过了她那个酗酒自残的父亲的朦胧身影。后来,她发现她的父亲在附近的医院里奄奄一息。那天下午,她的父亲就因为酒精中毒去世了。她回忆道,自己冲回家里,躺在床上大哭,对自己说“索尼娅,你现在是个大姑娘了,你要坚强。”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玛丽亚·索托马约尔纽约市市长比尔·白思豪的故事也差不多。他的父亲也酗酒,脾气也不好。在他18岁时,他的父亲自杀身亡。后来,白思豪就彻底把父亲的姓从自己的名字里剔除,直接用了母亲的姓。

历史学家 Lucille Iremonger 发现,从19世纪开始到二战开始,67%的英国首相在16岁之前失去了双亲之一。无独有偶,到目前为止45位美国总统中,12位,也就是27%的总统(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门罗, 安德鲁·杰克逊,安德鲁·约翰逊,卢瑟福·海耶斯,詹姆斯·加菲尔德,格罗弗·克利夫兰,赫伯特·胡佛,杰拉尔德·福特,克林顿和奥巴马)也在小时候失去了父亲。

美国心理学家 Marvin Eisenstadt 也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好奇,他检索了《大英百科全书》中描述超过半页,并且找得到父母死亡时间记载的人的记录。他发现,在符合这个标准的573个人里,“有四分之一的名人在10岁前就失去了至少双亲之一。”到了15岁,这个比例达到了34.5%;到了20岁,这些人中有45%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即使考虑到过去人的寿命更短,这些数字也是惊人的。

后来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不少著名科学家和著名的诗人也往往在年轻时失去了双亲之一。失去父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但是,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坚强。牛顿是遗腹子,母亲在他小时候再嫁,牛顿被寄养在外婆家。他因为不喜欢继父而对母亲怀有敌意。

《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及畅销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13年的《大卫与歌利亚》一书中指出,失去父亲或母亲也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剂,促使孩子变得更坚强、更独立、更具有创造性。格拉德威尔把这类单亲家庭中成长的成功人士叫做“杰出的孤儿”。

格拉德威尔因此认为,弱者的确值得同情,但是他们也有向死而生的利器。比如,阅读障碍就可以被视为一种这样的利器。格拉德威尔表示,有许许多多企业家从小就有阅读障碍,但他们并不把这种认知残疾看作是自己的污点,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个人特质。

不过,上面这些数字本身仅仅表明了相关性,它们并不能说明失去父母一定能让人更加成功。对于一些人来说,缺乏的父母的爱和支持不但会成为日后成功的阻碍,还会把他们送入监牢。美国大部分囚犯都生长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环境中。有不少学者认为,美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犯罪率高发就和单身母亲人数的增长脱不了干系。

比如,1987年美国司法统计局的“少年犯调查”发现,70%青少年犯罪者出生在单亲,或者父母都缺失的家庭里。1994年的对威斯康辛州少年犯的研究则得出了更加惊人的数字:只有13%的少年犯生长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

从事单亲家庭研究的元老级学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人口学教授 Cynthia Harper 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 Sara McLanahan 认为,“排除掉家庭收入和其他因素后,父亲缺失的家庭(包括只有母亲、母亲再嫁,或和亲戚生活)里长大的孩子被收押的概率远超在父母双全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与此相呼应的是,为了控制犯罪,美国首都华盛顿有着全美最高的人均警察数量,但同时这个城市也有着美国最高的单亲家庭率。这些研究和统计数字提示我们,失去至亲的痛苦或许是一种促进两极分化的催化剂,把孩子朝社会的两端推搡,使他们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越不过这个坎,一个人或许会彻底沉沦下去。但是如果能翻过这座大山,一个不幸的人的人生又会焕然一新。这个看法也符合新出现的学习理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 Robert Bjork 和 Elizabeth Bjork 认为,有时为了成功,反而需要制造一些必要的障碍。

他们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为了成功而设置的困难。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你遇到的问题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你虽然能够很轻易地完成它们,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你却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因此也就无法突破自我。

传统的循序渐进法的学习法也会让学生产生过度自信的假象——慢慢来的话,学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长期掌握情况。反之,有时候为了收获更多知识、突破自我,需要去挑战一些特别困难的任务,这从长远来说反而有助于学习。当然了,从表面上看,必要的障碍法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比传统方法要难,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对此,Bjork 双人组举了个研究的例子:如果投沙包的孩子挑战一开始很难射中的目标,那么最后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的准确率反而比那些被要求只要射中固定的目标的孩子高。让跑步运动员背着沙袋跑步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另外,Bjork 双人组认为,让孩子重复地做一件事,比如不停地刷某一类的题不如让他们交错地做难度不同的任务得到的效果好,因为这有助于孩子把知识融会贯通。当然了,这对学生来说更难,也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

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混音三个奖的2014年电影《爆裂鼓手》讲的就是一个用必要难度训练天才鼓手的故事。男主尼曼的许多同学都在老师佛列契的地狱式训练中崩溃了,甚至退出了音乐界,但尼曼反而越挫越勇。

Elizabeth Bjork 和 Robert Bjork 的教育理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反传统的,但是却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最近20年来,有许多学校引入了 Bjork 双人组的必要难度教学法。必要难度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反而能够促进知识的长期记忆。

下面是一些有研究支持的行之有效的必要难度法:交替学习。Bjork 双人组认为,不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应当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一块知识,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学一遍,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长期记忆。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交替学习,意思就是把不同的知识像书页那样相互交错。

用测试的方法让学生复习和回顾,而不是让他们简单地再看一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自己去创造一些题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打乱教学内容,增加难度。使用比较难阅读的字体打印教学材料。

这些研究都指向这样的一个结论: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从短期来看当然有成效,但却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长期记忆,换句话说,来得容易去得快;有挑战的学习方法从短期看可能成效不佳,但却有助于长期能力的提升。

极为痛苦的事件也会催生巨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来看看一个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案例吧。Andre Trocme 是法国二战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不愿意把犹太人的行踪告诉纳粹,在被捕时也公然反对他们。10岁时,Trocme 的父亲开车太快,失去了控制,把他的母亲甩出了车子,母亲当场死亡。目睹了车祸现场的 Trocme 受到了深重的伤害,但这种经历反而催生出了一种无惧生死的勇气。

不管怎么说,他都已经见识过地狱了,还有什么比那更可怕的呢?

Andre Trocme 多年后,Trocme 在写给去世的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如果我是一个日日等死的悲观的小孩,如果我不早日打开心扉迎接快乐,如果我还是一个阴沉的人,不能开怀大笑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在6月24号那天在那条路上离开了我。”

UUID: 798a8d0d-d7c8-455f-963d-8a8cd45b103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pdf2txt/2017-2018/2018-06-18_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和罪犯出生在单亲家庭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