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的故事常常有,今天来讲几个和一群人有关的怪病。一人生怪病,到一群人生怪病。1518年夏天,在罗马帝国的斯特拉斯堡(现属法国),突然开始流行一种奇怪的跳舞病。先是一个女人突然在大街上跳舞;一个星期之内,34个人加入了她的行列;一个月之后,这一队伍急剧增加到400人。这些人不停歇地在大街上跳舞,其强度之大,比得上一天一个马拉松,许多人甚至由于疲惫而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最终死亡。
这个奇怪的事件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跳舞的人可能是得了“热血病”或者中了诅咒。文献记载了中世纪欧洲的数起舞蹈病事件。1844年,在法国的一所修道院,一个尼姑突然开始学猫叫,之后其他几个尼姑也一起开始学猫叫。很快,越来越多的尼姑出现了类似的行为,最后整个修道院几乎所有的尼姑都在喵喵叫,声音之大影响了周围的邻居和军队。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尼姑是被恶魔附体了。
1962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的一个纺织厂,一个女工突然出现了恶心头晕的症状,并称自己被不明昆虫叮咬过。几个小时之后,和她共事的上百个女工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工厂请来了杀虫公司、疾病控制中心的官员、工程师等来调查疾病的原因并彻底清理工厂,但是最终却没有找到致病的昆虫或者其他会引起这种症状的化学物品。这些女工的症状最终在一个多星期后逐渐消失了。
1997年,在日本,有几名孩子在看了一集《精灵宝可梦》(Pokémon)后突然出现了恶心、头痛甚至抽搐。电视新闻报道了这一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最终竟有上万名孩子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一时间儿童医院人满为患。这集动画中出现了刺眼的强光快速交替闪烁的画面,医生认为有几个孩子是出现了光敏感性癫痫。但是这种病非常罕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都出现类似的症状?简直匪夷所思。
《精灵宝可梦》第38集“电脑战士3D龙”中,红蓝光快速切换的画面使部分孩子光敏感性癫痫发作,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风波。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为“3D龙事件”。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高中,一名女生突然出现了肢体和面部无意识的抽搐,之后她的好友也出现了类似的抽搐,很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很多家长觉得这可能是集体化学中毒或者传染性疾病,学校也请来了医生和环境专家做调查,最终却没有找到致病因素。仔细审视这些事件,它们似乎有一些共同点:都突然发生;都发生在相对正常的人群中;事件都开始于一个首先发病的个体,之后在人群中的传播都非常迅速;疾病的症状似乎都提示可能存在环境因素,但是积极广泛的排查通常无法找到外在致病因素;症状最终都在短时间内逐渐消失。
最终,这些流行病事件都被诊断为群体性心因反应。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怪病。群体性心因反应,指的是在缺乏相应的外在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在人群中自发并迅速传播的夸大的信念、强烈的焦虑、异常的行为或者躯体疾病症状。这一现象通常带有强烈的文化影响。中世纪有记录的群体性心因反应大多数为运动性症状,比如抽搐、舞蹈,这和那时人们相信恶魔、诅咒以及宗教仪式盛行是紧密相关的。
到了20世纪,群体心因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于食物、空气和水的担心,这些事件通常由突然出现的异常气味引发,而表现通常是恶心、头晕、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种群体心因反应发生最多的是学校和工厂等人口集中的环境。而在网络时代,群体性心因反应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压力诱发怪病。那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怪病的发生呢?其实原因类似安慰剂效应,当人们相信危害的存在时,身体可能真的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对群体性心因反应的研究发现,压力和应激状态往往是这些事件的诱因。在1518年斯特拉斯堡的跳舞病之前,这个城市疾病和饥荒盛行,很多人生活在极端的压力下。1962年美国纺织厂昆虫叮咬病发生之前,工厂接了许多订单,女工们工作量剧增,被迫长时间工作而无法休息。工厂里纪律严格,生活单调,容易滋生压力。
2011年美国高中抽搐病发作之前,这个镇子经济逐渐衰退,波及了很多高中生的家庭,这些高中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学校多方面的压力。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压力和群体心因反应经常同时出现并不是巧合。群体性心因发应通常发生在纪律严格的学校和工厂。工人常常从事重复性工作,生活单调,工资水平又低。
研究者认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工人内心感到受挫和不满,而当内心的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时,心因反应可以为压力提供一个出口,并以躯体反应的症状表现出来。怪病,不是诈病。这种心因反应会带来一些误会和歧视,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心因性反应是有意识的装病,但其实并不是。心因反应的患者确确实实体验到了症状,而且这些症状的出现完全是无意识的。
近年,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揭示,功能性或心因性运动障碍确实存在大脑活动的异常,和诈病的患者不同。心因性反应的症状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些症状不是患者所认为的那样由环境因素导致,而是由压力导致的。压力和应激不仅仅是心理现象,也会诱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它们几乎可以影响身体的每一个器官。
应激可以升高人体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进一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运动通路、情绪通路和抑制控制通路的异常,引起心因反应的症状。是不是有些人更容易产生心因反应呢?几乎在所有的心因反应事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女性,这可能和两性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有关。男性更倾向于坚忍和压抑,而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情感。
此外,有些研究者认为心因反应和某些人格特质有关,比如外向、偏执等等,然而目前似乎没有研究对此能得出定论。发表于2011年的一项研究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在正常人群中诱发出了心因性反应,而并没有发现这一反应和任何人格特质相关。相反,他们发现任何人群都可能出现群体心因反应。实验中,每名被试都拿到了一粒药丸(安慰剂),并被告知这是一项测试流感药物副作用的研究。
研究者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安排了一位演员,他服药后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出了恶心、头痛和头晕的症状;第二组同样有一位表现出症状的演员,同时实验地点还播放了关于流感的视频;第三组只有实验被试,没有演员。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比第三组出现症状的几率高出了11倍。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一定的恐慌和不确定的环境下,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出现群体心因反应。传染,是因为模仿和共情。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行为。看到别人微笑时,我们自己的嘴角肌肉也会不自觉地上提;和他人对话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声调和语气。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共情他人的感受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神经科学在二十年前揭示,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可能是我们具有感同身受和模仿他人能力的基础。
群体性心因反应在人群中的传播和人类天生的共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我们看到他人打哈欠也会忍不住打哈欠,心因反应的症状也可以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镜像神经元可能是模仿行为的基础。心因反应为什么会传染,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是特纳(Ralph H. Turner)的突生规范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当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无所适从时,会观察他人并模仿他人做出相似的行为。
当一定数量的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时,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新的规范指导下做出这样的行为。第二个是勒庞(Gustave Le Bon)提出的群体社会心理理论。勒庞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对自身的行为有所控制;然而,当个体归属于集体时,个人可以把自身的行为归罪于他人而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会做出自己一个人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根据勒庞的理论,弗利德曼(Jonathan L. Freedman)进一步解释,群体心因反应之所以经常发生在工厂和学校,是因为工厂和学校里每个人从事类似的工作或者扮演类似的角色,每个个体很少被单独关注,人们会有一种从属于一个大集体的感觉,大部分人希望自己和别人一样。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倾向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而即使自己表现的行为是错误的,由于其他人也在做出类似的行为,所以每个人并不会被单独怪罪。
而相反,在强调个人不同角色的环境下,人们会更有个体感,群体性心因反应则很少发生。此外,狭小的空间会增加群体心因反应的强度。因为人口密度越高,每个人的表现就越为显著,越容易被别人看到,也容易相互影响,而对他人行为的反应也会被放大,传染效应也会增强。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群体心因反应越容易发生。治疗?靠减轻焦虑。
群体性心因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可能造成巨大影响,而花费大量资源给患者看病、检查环境安全也会给公共卫生和经济带来不小的压力。这类事件通常传播得非常快,而媒体的报道通常会使事件升级,《精灵宝可梦》引发癫痫就是一例。媒体的强度报道往往会使群体的焦虑升级,越报道,症状越严重。个体的心因反应一旦在群体中点燃,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来扑灭。
因为心因反应的诊断往往会带来歧视,如果向公众公开心因反应的诊断,会使得患者被边缘化,并不利于他们的恢复。日本媒体关于“3D龙事件”的报道。因为压力和焦虑是群体心因反应的核心,终止心因反应的关键在于减轻焦虑。应对压力的方式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压力,而被其他人排斥和拒绝往往会使压力加剧。没有人对群体心因反应完全有免疫力,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
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交媒体有可能会在将来成为心因反应传播的新媒介。下一次群体心因反应事件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