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旋角羚出生时,角会划破妈妈的肚皮吗?

作者: 912108944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06-16

旋角羚是一种独特而稀有的羚羊,以其螺旋状的长角和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性闻名。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现在仅在极小区域有野生种群。旋角羚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如夜间活动、储水胃袋和保护色,以应对沙漠的严酷条件。尽管面临灭绝的威胁,旋角羚在圈养和部分野生环境中得到了保护,显示了恢复的希望。

对今天日历的主角旋角羚(Addax nasomaculatus),想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相当陌生,比起电视上面经常出现的广角羚、汤氏瞪羚、黑尾牛羚等非洲羚羊来说,旋角羚无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这种普通中略带着独特的羚羊,在人们的视野边缘来回徘徊,让人有所印象却又不甚了解。

旋角羚两性都具有螺旋状的长角,且雄性的角略长于雌性,角的长度在55~85cm,形成1.5~2.5个螺旋,角截面呈圆形,表面带有密集的棱环,整体形同一根扭曲的螺纹钢。旋角羚身形似驴,但较为粗壮,配色在羚羊中也算是易于分辨,整体颜色在夏季为极浅淡的苍白色,冬天大部分皮毛则转为灰褐色,只有四肢和臀部仍保留浅色,在前腿的腕关节前方,存在着一个深褐色的斑块。

其头顶深褐,双眼之间具有一明显的白色斑块,并延伸至眼前方,正面观为H形,这是旋角羚最为醒目的标志。非洲是绝大多数羚羊种类的栖息地,旋角羚也未能例外。在古时候,旋角羚曾经分布于非洲之外的阿拉伯地区,以及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广阔地域。但如今它们的分布已经大幅缩减了,野生的旋角羚仅见于尼日尔和乍得的极小区域。作为一种典型的沙漠动物,旋角羚有着一系列适应严酷沙漠环境的特征。

其苍白的体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良好的保护色。此外,浅颜色能够反射掉部分强烈的日光,有助于在无遮无挡的沙漠里保持体温,避免过热。旋角羚的胃内侧有着储水的袋状结构,可以帮助它们度过漫长的干旱。为了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并减少散失,它们的消化时间长于其他羚羊,尿液也颇为浓缩。旋角羚通常夜间活动,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季,白昼时期它们会在阴凉的地方挖坑并躲在里面,避免被日光暴晒。

旋角羚是群居动物,并且被认为是高度社会化的种类。它们会结成5~20只的小群体四处游荡觅食,群体由最为年长的雌性个体带领,雄性则负责警卫和守护领地。它们能够追随降雨而迁移,不断寻找植被更丰富的区域。旋角羚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在冬春之交时期为繁殖高峰,每胎产1仔,幼崽出生时无角。旋角羚仅需2~3年就可达到性成熟,此时的个体已经拥有完美螺旋的角。圈养的旋角羚寿命可达20年,但野生个体很少活到10年。

旋角羚属于偶蹄目最大的一科牛科,科内有140个以上的物种,科内物种在形态、习性、体型上均有着显著的差别,从硕大的吨级巨兽印度野牛到体型娇小如兔子的倭新小羚不一而足。旋角羚因其旋角而得名,但拥有旋角的牛科动物并不只有它一个,还有黑羚(瞪羚亚科)、捻角山羊(羊亚科)、大捻角羚和小捻角羚(牛亚科)。由于一字之差,两种捻角羚常被误称为旋角羚,但捻角羚与旋角羚之间,除了都有螺旋状的角之外,就再无相似之处了。

作为曾经广布于西亚和北非的旋角羚,如今的境况可以说是累卵之危,曾经广大的分布区域,现在萎缩成了地图上的几个小点,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被IUCN评定为极危(CR)级别。所幸旋角羚饲养繁殖均很容易,圈养的个体多达1700只,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内,在摩洛哥和突尼斯,也有散放状态的旋角羚存在,现有野生种群分布的国家也对其采取了保护措施,这个物种的前途,仍然充满希望。

UUID: e7895ce0-19c4-47fa-bd3b-931d23e4859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16_小旋角羚出生时,角会划破妈妈的肚皮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