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里总要在大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以辟邪。尽管笔者长大后才明白,所谓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可以辟邪的说法全无科学根据,不过,仍感到这两种植物十分特别。
事实上,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里,要数端午节与植物的关系最为紧密,渊源最深。除了我们熟知的艾叶和菖蒲,还有一些植物与端午节有关,它们也都很特别。这一天,从早到晚离不开植物:人们用芦苇、箬竹叶包粽子,用芳香植物叶泡水沐浴,在门楣悬艾叶挂菖蒲驱邪,用植物蘸雄黄酒洒庭院,还有在墙角悄然绽放的蜀葵……
相比今人,古人对自然万物中的草木有着深深的敬畏与崇拜,日常生活,草木为伴,人们相信草木具有祀神悦神、驱邪祛毒、治病健身的神奇力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端午节中的那些植物。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在我国古代,农历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此时渐入热夏,湿热弥漫,百病易生,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辟邪避疫成了头等大事,于是有着“特异功能”的植物大拿——艾叶出场了。
古人时兴在门上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灾,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的药用较早,这与艾应用于巫术、祭祀和占卜等方面有关。《山海经》中有扎刍草以像人形、扎草人而疗人疾病的巫术记载,此中的“草”极有可能就是艾草。艾亦名医草、黄草。我国古代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艾扎成人形悬于门窗上以祛邪驱鬼,即是受古代巫术的影响。
南北朝时,荆楚一带就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具有特殊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佩戴。那么,艾草是种什么植物呢?
艾草属于菊科艾蒿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散发出强烈的香气。艾草的茎可以长到1米。地下有根状茎,横走。茎上密被灰白色的柔毛。艾草的叶为厚纸质,互生,上面被白色短柔毛,并密生灰绿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茎下部叶在开花时已枯萎;茎中部叶长达9厘米,宽达7厘米,一回或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不再裂;上部叶较小,三裂或不裂,无叶柄。
艾草的花序为头状,长圆状,长不过4毫米,下垂,在茎顶集成圆锥状。花序外密被白色蛛丝状绵毛。花呈紫红色。头状花序外层花为雌性,内层花为两性花。开花后结瘦果。8、9月开花,9、10月份结果。
艾草可入药,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俗话说,杏为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前文提到,艾也是我国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物。《诗经·王风·采葛》中载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其后,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了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得到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
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本草》记载:“艾草性味苦辛、温热,宜养脾、肝、肾。”艾叶、艾梗除能够熬制成祛病的汤剂外,中医实施针灸术时,也常以揉捻成团的艾叶固着于针尾,点燃后用作辅助治疗。《本草纲目》里曾有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指的就是燃点艾条的艾灸法。艾灸可以让人气血通畅、免疫力增强,远离感冒、病毒等“邪气”。
艾草的实用性很强,清明节时可以用嫩艾做青团,孕妇可以用艾草泡水洗澡。民间有谚语: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也有后宫妃嫔熏艾保胎的剧情,这也是有医理可循的。也因为其药性,走入民俗中的艾草被赋予了神异的功用,民间有了插艾以辟邪的习俗。
传说,古代民间有一个妇人,心地不好,待人凶狠。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翁向这位恶妇人讨饭吃,被拒绝了。讨饭不成,老翁又讨水喝。
恶妇人奚落他说,前面有条河,那里的水多得是,你去河里喝就是了。老翁十分失望,愤然在墙上题了几个字:“明日瘟神到,你们跑不了!”村里人看了,心里叫苦,明白那个讨饭老翁绝非凡人,被恶妇人得罪后,一定会降下灾祸。第二天,那个讨饭老翁果然又来了,手里还拿了瘟药。
老翁正要在村里抛撒瘟药,看到了十分怪异的一幕:有一位妇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河,奇怪的是,她把那个年纪大的孩子背在了背上,却把另一个年纪小的孩子牵在手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妇人解释说,大的孩子为其夫前妻所生,小的孩子为自己亲生。老翁见妇人心地善良,便拔了一根艾草给她,催她回家插在门上。妇人依言照办,躲过了瘟疫。
与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端午节令的重要代表植物。端午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可以辟邪驱痛。不要小看了菖蒲,它在植物界可是红了2000多年,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诗经》里就记载了水中与荷相伴的蒲:“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古人认为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之态。古人称其:“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维以观德。
著名诗人屈原就是菖蒲的爱好者。《离骚》中有“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句子,《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的说法。这里的荃、荪就是指菖蒲。苏东坡也是个菖蒲拥趸。为了养菖蒲,他专门从蓬莱阁下千丈石壁中取数百枚“弹子涡石”;他还在《石菖蒲赞》中歌颂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菖蒲长什么样呢?菖蒲,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
叶基生,宽长似剑,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全株散发浓烈气味,根茎可制香料。原产我国及日本,南北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都有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可见。菖蒲有水菖蒲和石菖蒲之分。一般来说,插悬于门户的为水菖蒲,栽于盆中的多为石菖蒲。《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之药,其性辛、微温,有化痰开窍、化湿和中的功效。古代传说食用菖蒲可长生不老,所以人们用菖蒲做药膳、酿酒。
它具有化痰开窍、化湿两方面功效,用它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
菖蒲之叶因着扁平似刃,亦为人采撷,悬于门户堂前,相传可斩恶灵,别名“水剑”。故而,与艾草一起悬挂在门上辟邪驱蚊的菖蒲,成为很多人忘不掉的端午气息。
端午节那天,除了在门上插菖蒲外,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为原料、白酒为酒料。用于酿造菖蒲酒的菖蒲名叫石菖蒲,也叫小菖蒲,植株比一般的菖蒲矮小一些,叶子也更加细小,同样会散发出浓烈气味。
小菖蒲的药性与菖蒲差不多,可以开窍、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等。我国自秦汉以来,即有菖蒲食用和入药的记载。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都人以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皆切如丝,入盐曝干,谓之‘百草头’……皆端午果子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谈到了菖蒲酒:“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古人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期间喝菖蒲酒呢?
原来,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古人认为五月诸事不吉,故称为“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大约在明清时,饮菖蒲酒以禳毒气的风俗,大为流行。《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菖蒲也是极具观赏性的园林植物。
其剑叶盈绿,端庄秀丽,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有利眼目清新。古之医家称,倘取菖蒲叶上朝露,滴入眼中日久,纵使白昼亦可仰观天象,目见星斗。文士学子植菖蒲,以示昼夜读书不倦,一度蔚然风靡。
端午节期间,除了在门户上插挂艾草和菖蒲外,古人还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用来包粽子的叶子主要有箸叶、菰叶、柊叶、箬叶、苇叶等。这些植物的叶子纤维较多,耐煮,并有一定的芳香。最早的粽叶是菰叶。春秋时期,粽子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那时的粽子称“角黍”。所谓菰,即茭白;菰叶,即茭白叶。这是古时最先用于包粽子的植物叶子。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岁时杂记》载:“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裹,相遗,俗作粽。”宋代陆游诗曰:“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犹簪艾一枝。”说的也是用菰叶包的粽子。
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箬是一种竹,箬叶即箬的叶子。箬叶有三四个手指般宽,比两三个手指般宽的菰叶宽一些。
箬叶箬竹为禾本科箬竹属植物,同属植物中有好几种均可以充当粽叶这一角色。《本草纲目》中记载,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箬叶中的多糖还具有抗癌的效果。箬叶提取物中富含粽叶多糖、粽叶黄酮、有机锌、硒、碘、钙、镁、铁、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近40种功能因子。此外,荷叶、芭蕉叶、槲树叶等宽大柔软且无毒、清香的植物叶片,都可以用作包粽子的材料。
今天的粽叶则是“三国演义”,由竹叶、苇叶和柊叶(叶如芭蕉)三家鼎足而立。芦苇叶,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叶子比箬竹叶窄一些,包出来的粽子通常是圆锥形或是四面体。槲树叶,壳斗科植物的叶子。槲树是大乔木,有很大的叶子。用它的叶子包出来的粽子多为椭圆柱或圆柱形。山东、山西和陕北等地较为常见。槲树叶荷叶,作为包裹食物的材料很常见,在我国历史也可谓悠久,除了粽子之外,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包。
柊叶是竹芋科的植物叶片,也是粽子叶中最大的,状如芭蕉叶。柊叶只生长在岭南的广东、海南等南方少数省份,因而,使用柊叶包粽子的只有海南、广东等少数地方。
虽然人们一直将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代表植物,但其实端午节也有自己的花——蜀葵。因为它在端午节前后开始开花,所以蜀葵也被称为“端午花”。
蜀葵为锦葵科蜀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因在我国四川最早发现,故名蜀葵。蜀葵的茎直立挺拔;叶大,互生,5~7个掌状浅裂,表面粗糙。总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着生于枝条顶端;花期6~8月;花色丰富,有粉、红、黄、白等色;由于种类不同,有的花瓣繁密,有的则较为简洁。
蜀葵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它的根、茎、花、叶、种子都是药材,有清热解毒之效。蜀葵的花能提取花青素,还可以作为食品的着色剂。
蜀葵还有一个姊妹叫“木槿”,两者外貌形似而“身材”迥异,都是单瓣或复瓣的红色、白色或紫色的鲜艳大花;但木槿属于灌木,蜀葵则为草本。蜀葵的茎能长到2米甚至高达丈许,所以,它又叫“一丈红”。蜀葵不仅花朵鲜艳硕大,而且花期长,往往能从初夏开到夏末,花期长达3个多月。
石榴花也是这个季节的花卉。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为花石榴和果石榴两大类。株高达7米,树冠不整齐。花1朵至数朵生于枝顶或叶腋;花萼钟形,有红、黄、粉等色;花期在5月左右,9、10月份结果。石榴原产小亚细亚一带,我国栽培石榴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南方,端午节时还能看到盛开的龙船花。龙船花为茜草科龙船花属常绿灌木,株高可达2米。分枝多。
花顶生,聚伞花序式排列;花红色或黄红色,园艺品种有白、黄、橙等色;花期长,全年都可开花,以夏、秋季较盛。其植株低矮,花叶秀美。龙船花产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等地。端午节期间赛龙船时,人们习惯将此花插在船上,故而得名。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外,还有一个泡汤沐浴和佩戴香囊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别名沐兰节,人们这天要采摘各种香料植物的叶子泡水沐浴,用以治病除秽驱邪。此汤称为“沐兰汤”。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但文中的兰指的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煎水沐浴;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用作沐浴的兰汤,以前是由菊科泽兰属的佩兰煎水而成,佩兰又叫兰草、泽兰,现今野外遇见率很低。《荆楚岁时记》记载兰汤沐浴变成一种节日习俗:“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明代有记载,野生的佩兰根本就不够用,后来改用煎蒲、艾等芳香类草本植物洗澡。《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3000年前的楚人先用佩兰汤沐浴,再穿上华丽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像花儿一样。这是一场祭祀云神的仪式。
而现代人把古代楚人的洗浴简化为一种仪式,即用菖蒲叶向客人点洒沐兰汤。
除此之外,人们还习惯佩戴香囊。香囊中装有白玉兰、凤仙、白芷、苍术、石菖蒲、广藿香、丁香、金银花、荆芥、玄参、木香等20多种植物药材,气味怡人,药香清新,佩在身上,有化解湿气、除秽气、提神醒脑、驱除蚊虫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