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永远长不大的狼,那,我可以养狼吗?
2018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进入3天倒计时。就算你不是球迷,估计也已经见过这届世界杯的吉祥物——佩戴运动护目镜的卡通狼“扎比瓦卡”。没错,这是一只狼Canis lupus,在网络投票中它赢得了53%的选票,力压东北虎和猫。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那说明你还不够了解狼!要知道,狼曾经遍布北半球,有着和足球运动一样讲究阵形和战术的捕食策略,也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传说,还与很多人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狼是食肉目犬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现代狼的体长可以达到1.6米,肩高达0.8米,体重40千克左右。它们分布范围广大,不同地区的狼存在体型差异,基本服从“伯格曼法则”——赤道和低地的狼体型相对较小,而靠近两极的亚种个头较为壮实(北极狼是个例外,它们个头不大)。
在演化历史上,“狼”曾经更大——比如曾横行于北美大陆的化石种恐狼(dire wolf,Canis dirus),它与剑齿虎等大型哺乳类一同生活在更新世,奇幻著作《冰与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原型就是它。
作为唯一一个同时遍布“新大陆”(美洲)和“旧大陆”(欧亚非)的物种,狼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身处北方的亚种在冬季会换上厚厚的毛发;接触冰雪的脚掌有独立的血液循环避免热量散失,可以在-40℃的天气中保持体温。
不过,在更多情况下,狼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说到群体合作的捕食方式,你可能会想到猫科动物中绝无仅有的团队合作者——狮子。狮群的狩猎主要依靠“潜行-突袭”的“刺杀模式”,即便是群体合作,它们也和其它大猫一样,需要潜行到与猎物非常近的距离后发起突袭,争取在短时间的追逐中结果猎物。狼可不是这样,它们采用的是“追逐-消耗”的“游击模式”。
与这种“耐力赛”相适应的是,狼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要比一般的哺乳动物高出三分之一,心率也比较低;它们的脚掌部位还有增厚和角质化的肉垫,具有出色的缓冲和保护作用,效果类似有蹄动物的“蹄”。狼天生是长跑健将,比大猫们更能适应长时间连续的奔跑,能够保持50公里/小时的速度长达20分钟。
从北美雪原到西伯利亚,从中亚草原到东欧森林,狼和人类文明相伴数千年,也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之中。说起文化中的狼,不少人可能会首先想起西方童话里经典的“大灰狼”——它是《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恐惧,是《格林童话》中假扮外婆的狡猾和吃掉小猪的凶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神话中的“狼”元素。
除了文化上的深远影响,狼还为人类带来了最早的驯化动物——狗。尽管犬(C. l. familiaris)和狼在生物学上被视为是同一种(Species)动物,但经过万年的驯化,狗和狼的行为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所以,成年狗闻屁股的打招呼方式,是狗在行为上存在幼态延续的一种表现。想养狼?别做梦了!食性、行为上的差异,决定了狼难以成为一种“家养”或者“圈养”动物。一个成规模的狼群,领地范围可以达到数十平方公里。捕食范围的大小一般与当地的食物丰富度和狼群数量的多寡有关,而领地范围还要远远大于其捕食所需要的区域范围。
狗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是目前我们星球上分布最广的食肉目动物之一;而狼,已经从西欧、墨西哥和美国等原生地消失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保护措施的上马和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狼保住了原有分布范围的三分之二,种群数量也趋于稳定,目前在IUCN红色名单上是无危状态。靠着强大的适应性,今天,狼仍在动物“世界杯”中展现精彩的捕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