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代价

作者: 赵致真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6-11

本文探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特别是X射线和镭的发现及其对医学和社会的影响。文章详细描述了X射线的发现过程、早期科学家的牺牲,以及镭的广泛应用与随之而来的健康危害,尤其是“镭女孩”事件对劳动安全法规的推动。通过历史的回顾,揭示了科学进步的代价。

对于500年前的人来说,从生到死之间,甚至从上辈到下辈之间,世界的面貌几乎是凝固不动的。人类文明的猛然加速和沧桑巨变,起源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当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捷报频传,新的技术和发明层出不穷,科学便日益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的细微末节。显而易见,如果离开现代科学,今天的社会连一天也不能运转。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在人类仰仗科学的恩惠时,也曾因误用和滥用科学而受到惩罚,在我们尝尽现代文明的甜头时,也曾因幼稚和颟顸而吃过自讨的苦头。

1895年11月8日下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伦琴来到实验室,继续测试不同真空管中阴极射线的发光效应。他用黑纸裹住克鲁克斯管防止可见光和紫外线干扰,当启动升压自感线圈时,突然发现1米开外的工作台上有荧光闪烁,那是一张为后面实验准备的氰亚铂酸钡纸板。伦琴反复启闭电源,纸板上的荧光随之明灭。就在不经意间,现代科学史邂逅了一个伟大瞬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X射线宣告发现了。

医生从此无须动用手术刀,便能观察活体内部的结构和运动,为医学影像开创了新天地;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次年英国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定量描述,使得X射线成为研究晶体结构的“探针”,DNA双螺旋的发现就是它的功勋;1949年,X射线天文学开始兴起,此后多个X射线卫星相继发射,钱德拉X射线轨道望远镜在太空遨游多年,成为研究脉冲星、超新星和黑洞的“瞭望台”。

回望百年,人类科学发展的征途上,到处都有X射线的不朽丰碑。

然而,在德国汉堡圣乔治医院花园里,却静静伫立着另外一座X射线的纪念碑,它是德国伦琴射线学会1936年4月4日建成揭幕的,为的是缅怀和哀悼世界最早的X射线事业献身者。石碑上按字母顺序,铭刻着15个国家160位科学家、医生、护士和技师的名字,此后又不断增补到350人。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而悲壮的故事。

位于德国汉堡圣乔治医院内的X射线殉难者纪念碑,圣乔治医院放射科是德国最有影响的X射线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心。它的创始人勋伯格作为德国第一位X射线专家,不仅拍摄出最完美的X射线片,还创建了期刊《X射线新进展》,撰写了X射线的教科书,发起成立德国伦琴学会并担任主席。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勋伯格设计制作的德国X射线技术展览曾获得大奖。

但早年的X射线先驱并不知道,这种波长在紫外线和伽马射线之间的电离辐射虽无色无嗅无感觉,却对人体组织有致命的预后伤害,因而几乎毫不设防。1908年,勋伯格的双手患了皮肤癌,尽管截掉了右手中指和左臂膀,但“壮士断腕”并没有除掉“毒蛇”。1921年6月4日,勋伯格在汉堡去世,终年56岁,成为早期德国医学界最重要的“X射线烈士”。

吉赛尔是德国最负盛誉的X射线摄影师,曾和好友沃克霍夫共同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牙科医院。他的许多经典X射线片收进了口腔放射学教科书。

吉赛尔因过度承受辐射而罹患癌症,1927年溘然病逝;英国医生爱德华兹1896年1月率先用X射线指导手术,1900年布尔战争期间便对伤员进行X射线探测,并第一个拍摄了人类脊柱X射线照片,而他却因放射性损伤而在1908年被截去了左臂;伦琴故乡北威州的伦琴博物馆里,有件不同寻常的展品,那是博物馆创始人、早期放射专家克劳斯被截下来的手,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特殊警示。

当《维也纳新闻》1896年1月5日首次报道伦琴的发现后,大西洋电缆立即把这一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北美大陆为之喧腾。享誉世界的发明家爱迪生闻风而动,用锲而不舍的试错法对1800种化学物质进行实验,终于发现钨酸钙是最好的荧光材料,成像的明亮和清晰都远远超过氰亚铂酸钡。他制作的方锥形X射线观察仪成了业内的标准器械。

当年操作的习惯是,把手放到X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当看见手骨清晰显现时,就表明机器完成预热可以工作了。

爱迪生逐渐开始感到左眼失焦和肠胃不适。他最得力的助手达利因长期暴露在X射线照射中,1900年出现手部、脸部伤害,1902年因癌变导致右手4个指头和整个左手截肢,此后又截掉两只胳臂,最终在1904年10月去世,年仅39岁,成为美国第一位X射线捐躯者。

爱迪生受到巨大的打击和震撼,决定彻底放弃对X射线的一切研究。他心有余悸地说:“别跟我谈X射线,我怕它”,并直到临终都拒绝X射线检查。倘若爱迪生没有这次急流勇退,他绝不可能“全须全尾”活到84岁。

永远无法列出一个完整名单,记下那些在X射线下前仆后继的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威格尔率先在手术中使用X射线,被赞誉为“最巧的手用最好的机器做最棒的活”。

然而他的手却在1904年被截肢,1906年癌症扩散夺去了他的生命;费城医院伦琴实验室主任卡萨比安最早将X射线用于临床外科,1900年根据亲自诊治的数千病例出版了X射线专著,1907年写成教科书《伦琴射线和电疗法》,但不久便癌症发作而截除手指,1910年去世;麻省总医院的多德和莫里森是一对“情同兄弟,谊兼师友”的X射线专家,他们先后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医学院,早在1896年便为北美多家医院安装最早的X射线设备,并首创用造影剂拍摄食道和胃部的X射线片。

两人经历了相同的命运,从截肢时都希望留下一根指头来按X射线设备开关,到最后都死于癌症扩散,多德终年47岁,莫里森58岁;X射线不仅用于诊断疾病,同时也用于放射治疗。1896年,芝加哥大学哈内曼医学院学生格鲁伯安装了美国第一台X射线治疗仪,格鲁伯毕生研究X射线疗法,发表论文90多篇,1929年左手截肢后,又接连经受90多次手术磨难,最后死于癌症扩散。

有报道说,1920年伦琴学会举行晚宴时,多数人对端上来的烤鸡无福消受,因为他们的断指残手、缺膀少臂根本用不了刀叉。

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位名叫弗雷丝曼的奇女子。1896年,她靠自学成才从文秘人员变为X射线摄影师,并在加州开办起美国西部第一家X射线事务所,凭着劳苦人的勤勉和女儿家的细心,弗雷丝曼很快跻身于世界最好的X射线专家行列。美西战争中大量伤兵从菲律宾运回,弗雷丝曼在他们身上准确找到弹头和弹片,美国最高军医长官亲自登门视察和致谢。1905年1月,弗雷丝曼的手臂因癌变而截肢,同年8月与世长辞。

回首X射线技术的拓荒年代,可以说人类最勇敢的先遣队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美国第11届伦琴协会主席布朗于1936年6月出版一本书《美国献身于伦琴射线的科学烈士》,深情撰写了28位X射线殉难者的传记,但却遗漏了自己。1950年,布朗也因X射线辐射引发的癌症去世。

1925年,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大会在伦敦召开,首次提出X射线的防护问题。1928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二届大会上成立了防护委员会,并制定出最早的X射线操作规范。随着防护措施的日趋严格和X射线设备的迅速改进,医疗中的X射线灾难终于成为历史。

其实最早的X射线设备主要用于商业和娱乐目的。当第一缕X射线洒向公众,只熟悉“如影随形”的人类在特殊的光线下看到自己透视的影子,这种新鲜和震撼是莫可名状的。

欧美众多X射线照相馆一哄而上,人们不满足于“只有皮相没有骨相”,新郎新娘拍一张X射线结婚照成为时尚,达官贵人更利用权势率先领受X射线的辐射。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伉俪、葡萄牙皇后阿米莉亚,都在第一时间留下了X射线“御照”。前面提到的伦琴和威格尔等人都是X射线立体艺术照的爱好者。

用X射线来选美,保证选手身材的“纯天然”。夜总会上经常有荧光材料幽幽闪亮,大厅里到处沐浴着X射线。

居奇射利的商人制作出X射线防护内衣,因为传言“登徒子”们戴上X射线眼镜便能窥破女士的服装。1896年2月19日,美国新泽西立法禁止在剧院使用“X射线眼镜”。同年5月,在纽约举行的全国电器博览会上,爱迪生展出了4台便携式X射线设备,成百人排起长队,只为了一睹自己的骨头。刚刚诞生的电影也不放过X射线的热门题材,制作出五花八门的荒诞作品。

X射线就在人类乍见初识、盲人瞎马的情况下,便全面进入了公共生活和大众文化,这是科学史上罕见的特例。

早期X射线机为手拍照,真正在市场上形成规模和气候的X射线日用设施,要数几乎每家鞋店都“标配”的试鞋荧光镜了。这是个1米多高的机柜,下面安着X射线发射管,把鞋的轮廓和买鞋者的脚骨投射到顶部荧光屏上。人们可分别从3个孔中同时观察和讨论,从中选出最合适的鞋。这对儿童特别有吸引力。

直到1946年,在科学家和公众的质疑下,美国国家标准局才制定试鞋器X射线剂量规定。1957年,宾夕法尼亚州率先立法禁用试鞋器。1970年之后,试鞋器才最后消亡。整整一代人的双脚成了无辜的X射线“箭靶”。

镭的发现是科学史上又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居里夫妇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用重结晶法从7吨沥青铀矿中去粗取精,终于在1898年提炼出0.1克氯化镭,1910年首次用电解法得到纯净的金属镭。这种银白色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量为226,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并衰变为氡。镭的放射强度比铀强100万倍。

1909年卢瑟福通过盖革-马士登实验,用镭作为α射线源轰击金箔,推翻了汤姆逊的“均匀原子模型”,为现代核物理奠定了基础。费米对各种元素的“轮番轰炸”,哈恩和梅特纳发现铀原子的裂变,都是使用镭和铍混合而成的中子源。在现代科学进程中,镭确实是厥功甚伟的。

但镭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却迟迟未得到认识。居里夫人对“美丽的镭”一往情深,她在怀念丈夫皮埃尔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夜间来到实验室。

看到四处都是柔和的辉光,勾勒出盛着我们产品的瓶子的轮廓。这的确是美妙的景观,常常出现新的变幻。发光的试管像是隐现的圣诞树彩灯。”这种富有诗意的环境其实充满了杀机,来自原子深处的“箭镞”严重伤害了居里夫人的健康,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居里夫人的接班人——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56年3月17日死于白血病。

而从事写作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则活到103岁,可见家族的遗传基因并无缺陷。

镭的危险不仅在于体外的辐射,它坐在元素周期表IIA族末排,化学性质和前三排的钙极为相似,于是便在人体的代谢中对钙“鹊巢鸠占”并积累沉淀在骨骼中。这些“特洛伊木马”不停放出射线,打断细胞中DNA分子的化学键,损害骨髓的正常功能。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居里夫妇留下的书籍和笔记本被小心保存在铅皮内衬的盒子里,借阅的人不仅要穿上防护服,而且必须签署辐射伤害的免责声明。居里夫人生前经常把钋盐、镭盐放在口袋里和抽屉里,尽管这些遗物已有百年历史,但镭226的半衰期是1600年。难怪在居里博物馆中,我们看到的居里夫妇办公室家具也都是复制的“赝品”。

公众的好奇、商家的吹嘘和媒体的炒作曾经掀起了倾城倾国的“镭狂热”。

当年市场上几乎一切东西都争先恐后和镭挂钩,以示新潮和“科学”。镭奶油、镭面包、镭香烟、镭巧克力、镭化妆品、镭牙膏、镭肥皂、镭鞋油、镭清洁剂、镭保暖服、镭加热器……各类“高科技”日用品“不择地而出”。随着放射治疗癌症取得成功,镭在医学领域更全面开花,镭止疼片、镭消炎粉、镭眼药水、镭痤疮膏、镭避孕栓,镭剂静脉注射治疗高血压……无论内服外用,只要添加镭就成了万应灵丹。

镭的风行为巫医骗子创造了大显身手的空前机遇。

居住在新泽西的哈佛大学辍学生贝利不失时机地申请了“镭水”专利,声称“镭水”能“治愈所有活死人”,还可以刺激内分泌实现返老还童。

可以发光的镭避孕套,匹兹堡的吉拉德钢铁公司总裁拜尔斯是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也是公众瞩目的体育明星,曾夺取1906年美国业余高尔夫大赛冠军并获得飞碟射击奖牌。1927年拜尔斯摔伤手臂,医生推荐他使用“镭水”治疗。

拜尔斯对这种“液体阳光”深信不疑,每天按时服用3瓶,两年内总共吞下了1400瓶。导致各种病症发作:下颌坏死、牙齿脱落、头痛难耐、颅骨出现空洞,1932年3月在纽约医院去世,终年51岁,装殓在铅皮内衬的棺木中。媒体对此做了大幅报道,通栏标题是“镭水疗效很好,直到下巴烂掉”。拜尔斯的死为居高不下的“镭狂热”投下一剂退烧药,并促进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放射药物生产和销售的规范管理。

在当年约20万种“姓镭”的商品家族中,“夜光”是一个重要谱系。当荧光材料的分子吸收了镭射线的能量后变为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可见的冷光。镭的这一功能催生了夜光表、夜光仪表盘乃至夜光门牌、门铃按钮、坐席号码、鱼饵浮标、拖鞋钮扣、儿童玩具等。当乌克兰移民索科霍基发现一种荧光材料新配方后曾踌躇满志地说:“室内照明完全用镭,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发出月亮的光辉,这一天必将到来。”

索科霍基果然足捷于人,1914年在纽瓦克创建了美国第一家镭荧光材料公司,1917年迁到新泽西州奥林奇,后来改名为美国镭业公司,成为军方夜光表、飞机舰艇荧光仪表盘的主要供应商。但这家公司最大的名气,却来自一桩破天荒的“镭女孩”诉讼案。

这里的雇员大多是不足20岁的少女。用水和胶把含镭的硫化锌荧光剂调和均匀,再用驼毛笔小心涂在表盘的数字和指针上,每人每天大约完成250个表盘。

这是一份高雅体面而薪酬不菲的工作,姑娘们却丝毫不知道已经自蹈险境。镭的辐射无处不在,虽然α和β射线在空气中行之不远,但整个车间里γ射线满天飞,通风不良又使氡气久积不散。最致命的环节是,每涂完几块表盘,驼毛笔就会分叉变形,姑娘们需按照监工的教导,用嘴唇和舌头舔润笔尖来保持锋锐,相当于一天几百次“镭从口入”。

女孩子的调皮和对男友的逗趣,让她们经常把荧光剂涂在指甲、嘴唇、牙齿和脸上,化妆出吓人的“光辉形象”。

镭就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最终在她们的骨骼中“安营扎寨”。难以穿过皮肤的α射线在体内就变成了重量级杀手。当年,女工在工作时接触含镭物质而没有任何防护,随着恶性贫血、牙齿脱落、腭骨坏死等病症普遍出现,姑娘们终于开始觉醒。一位名叫弗莱尔的女工首先决定状告雇主,随后4位工友姐妹加入了起诉行列。被媒体和史家通称为“镭女孩”案。新泽西医生马特兰德为确定镭放射病做出了独特贡献。

1928年秋,历经波折的官司最后落锤。每位“镭女孩”获得赔偿10000美元,外加每年600美元生活补贴。然而这些“镭女孩”在诉讼期间就因病势沉重不能出庭,胜诉未久便相继去世了。《镭女孩:闪亮之女的黑暗历史》在美国的一项读者评选中,荣获2017年最佳历史传记类图书。据粗略统计,当年在美国、加拿大有4000名“镭女孩”,不知几多青春少女刚刚开始花季人生便在这里香消玉殒。

美国镭业公司的始作俑者索科霍基也因镭辐射在1928年11月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年45岁。

“镭女孩”案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核辐射危害的研究,也唤起了劳工的维权意识,直接促成了“美国劳动安全条例”和“美国职业病劳动法”的实施。今天的人们仍在重温这段历史悲剧,“镭女孩”鲜活的生命不断展现在当代屏幕和舞台上。2011年9月2日,“镭女孩”铜像揭幕仪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渥太华市举行。

这里的居民拒绝忘记一个时代的伤疤。郊外的陵园里埋葬着当年“镭女孩”的遗骨,盖革计数器仍能检测到来自墓穴的射线,使人想到美国女作家斯旺森悼念“镭女孩”的诗句:“只有我们破碎的骨头,永远在黑暗的地下发光。”这是“镭女孩”没有安息的灵魂,向人世间发出的殷切叮咛和永恒告诫。

UUID: 8cd18478-e376-4de6-817f-199fe562783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11_文明的代价——原子深处的箭镞.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3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