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讨论“小女子年芳二八”这件事儿。“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出自《孽海记》来自折子戏《思凡》。为什么只有“年方二八”,没有“三七”、“二九”或者别的什么?都是十六岁,为什么不能是“年方四四”……还有,为什么非要做因数分解?不让素数参与进来,是不是歧视素数?
来自中文专业的高材生清洁工给出了回答:古人很喜欢用其十分有限的数学知识做各种因式分解表示数字。
所以,除了二八,古人还用二九、三六和三七。要看证据,请接着往后读。“三七”是有的,比如柳宗元《为裴中丞贺破东平表》里的“三七之兵”指二十一万兵马。伏以师道席父祖以作威,苞海岳而专禄,恃东秦十二之险,诱临淄三七之兵,窃据一方,岁逾五纪。“二九”也是有的,比如左思著名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提到了“辟二九之通门”是指开了十八道门。注:《三都赋》非常有名,它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出处。
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於爽垲,拟承明而起庐。
不过,这些说法的词频比“二八”差远了,而且清洁工童鞋还没见过把它们用在表示女子年龄当中。除了“二八”,表示女子十八岁可以叫“三六”。南朝萧梁时期简文帝萧纲的《东飞伯劳歌》里提过。注:词牌名“蝶恋花”的出处。可怜年几方三六,含娇聚态倾人目。
不过,女子二十一岁怎么表示那还真不知道。
在古代婚制下二十一可以算老姑娘了,要夸她大概是不提这个岁数问题了吧。至于为啥有话不好好说非要做什么因式分解……清洁工童鞋猜想,大概是为了陌生化的效果。直接说十六多俗啊,一点儿也不高端大气上档次。古人在诗文里夸妹子好,或者夸东西数量多,但受限于有限的表达方式会频繁出现列数字充凑句数的情况,这时候写一点不一样的数字(比如二八)避免重复也就显得有一些意义了。本文作者表示:以上为个人猜测,请谨慎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