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培根的这句话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科学在前进,中国科学论文的产出已经全球第一,但是科学传播却有些滞后,踟蹰不前,这样的现状令人遗憾,并且应该尽快改变。我们之所以强调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多重的重要社会功能,包括经济、社会稳定、教育、文化等方面,当然也包括科学本身。
让公众理解科学,并且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增进人们对新知识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养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纠正公共生活中常见的误解或者无知无据的判断,既有助于一种理性的生活,也有利于在公共决策中引入专业判断。
“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将科学的这种独立价值传播给整个社会。自上线起近3年的时间里,我们切实感受到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热情,每年有30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为《知识分子》供稿,更有上百位来自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各学科的研究生深度参与到我们日常的组稿工作中。这让我们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应该动员更多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活动中来,为弥合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的落差一起作出努力。
于是,在4月初,“知识分子”联合知名科学传播专家贾鹤鹏领衔的团队进行了上千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科研工作者对科学传播培训具有很强的需求。在所有参加调查的938名科学家中(截止到2018年4月13日),97%的科学家认为科学传播非常重要。88.4%的受调查者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科学传播培训,但有近半数的人过去一年中未参加过任何科学传播活动。
从我个人从事科学传播职业14年的观察,也大体可以印证上述调查结果。
多年来,由科学家驱动的科学传播实践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一流的科学工作、优秀的科学家并未能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一方面与国内科学传播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有科学家或者课题组、甚至是科研机构本身未予充分重视,未接受过专业训练,或者并没有得到有关新闻宣传人员的帮助(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里,完全没有联系过,而比较频繁和经常联系的仅有3%)等因素的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科学家、课题组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他们写得一手好文章,频频登上媒体报道的显著位置,走进电视台、广播电台,活跃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在科学事务上发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谓得风气之先。但更多的科学家渴望得到专业的科学传播培训,我们的调查显示,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比如,69%的科学家愿意进行科普写作方面的培训,52%愿意参加科学传播的研讨班,49%愿意接受媒体素养培训。
以此调查为契机,我们研发了一整套科学传播系列培训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着眼于从总体上把握科学传播活动的规律,并结合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研讨、教学与训练。
本课程将以模块化的形式,涵盖科学传播的目的、意义与收获(政策支持、领导重视、公众支持、同行关注);如何区分不同的科学传播活动类型(正面宣传、劝说公众改变态度和危机应对);区分科学传播的对象,政府、民众、同行以及媒体传播;科学传播的过程与技能;科普写作(含新闻通稿和科普文章)的基本要素;科普讲座与公众演讲的实操技巧;如何创作科学故事;科学传播的音频视频制作入门;以及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号等)的利用。
7月3日-5日,本课程体系将进行首期研学营学员招募,我们将邀请在一线从事科学传播研究、培训、科普作家、媒体运营的7位专业人士主讲,从理论到实操,带您踏上科学传播的崭新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