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已至,蛙声渐起。不知道这两天你有没有被世界环境日的《旅行青蛙公益之旅》刷屏?年初大热的旅行青蛙旅行到了中国,遇到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各种濒危动物——比如物种日历曾经介绍过的中华鲎:羚牛:……听说已经有小伙伴玩出40+不同的明信片了!如果你还没有玩过,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或者拉到文末点“阅读原文”,再或者上手淘搜索“旅行青蛙公益之旅”,都能立即体验。
游戏中本土濒危动物的简介都来自物种日历,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来额外看看原本被认为不起眼的、重新引起大家关注的蛙“儿子”。
作为两栖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全世界的蛙有将近五千种,它们以各种神奇的方式展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其中有的物种甚至已经活成了……你蛙爷爷,比如毒蛙。
说起毒蛙,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的约170个物种。箭毒蛙自己不合成毒素,而是从捕获的节肢动物猎物中获取毒素并积攒起来,并且发展出鲜艳的体色作为警戒色,来告诉捕食者自己不能吃。
目前为止,无尾目(也就是“蛙”)当中只有两个物种被确认是“venomous”的:格林胄蛙 Corythomantis greeningi 和布鲁诺盔头蛙 Aparasphenodon brunoi。这两种蛙来自奇葩迭出的南美大陆,和《旅行青蛙》的主角日本雨蛙一样,属于无尾目的雨蛙科(Hylidae)。
布鲁诺盔头蛙和格林胄蛙的头部前端有着尖利的骨刺,这些骨刺穿过皮肤的时候会沾上皮肤中毒液腺(颗粒腺)所分泌的毒液——所以其实它们才是真正的“箭毒蛙”。当它们被捕食者咬住或者被手抓住时,会拼命摆动头部试图用涂满毒液的骨刺刺入对方体内。这个毒液输送机制让两种“poisonous”的毒蛙跨入了“venomous俱乐部”,它们真正做到了“放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