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与眼袋的秘密

作者: 曹阳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8-06-06

本文详细解释了黑眼圈和眼袋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与卧蚕的区别。文章通过科学解释和实际例子,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眼部特征的成因和区别。

一进入6月,仿佛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考试了,考生们在考前冲刺复习,难免挑灯夜战,就算再年轻也难免会有黑眼圈。而对于工作后的人来说,熬夜的原因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可能是加班,除了黑眼圈还有了眼袋,真是令人心塞。下面就由顶着黑眼圈的编辑来给大家说说这些讨人厌的家伙。眼睛的“肿”与眼球无关,而是它外面的皮肤肿了。这个“肿”虽然不是外伤造成,但肿的原理完全一样。

“肿”通常都是因皮下毛细血管、小静脉发生堵塞或破裂,血液、体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把那里给撑鼓了,导致皮肤表皮变薄,甚至能看到阻塞的血管和淤血,像一般挫伤、崴伤造成的肿胀都是如此。眼睛肿也同理,只不过它的自然肿分为两种形态:黑眼圈和眼袋。左图:正常的下眼睑内皮肤深层的血管情况。右图:皮下静脉堵塞或破裂,把眼皮憋大了。“黑眼圈”和“眼袋”其实都是民间的通俗叫法。

前者就是下眼睑浮肿,并有一块乌青,也被戏谑为“熊猫眼”。后者则是下眼睑浮肿得更厉害,肿成一“坨”,好像里面被塞了东西,俗称“肿眼泡”。眼球需要灵活转动,所以包裹它皮肤的表皮层很薄,薄到甚至接近透明,这让皮下组织中的静脉有时候肉眼都能看到。而其中,有一条比较粗大的静脉:“眼静脉”,正好位于下眼睑中。左图:正常情况下,眼静脉血量不多,眼皮也就不太能透出它的颜色。

右图:静脉血量暴增,“染”黑了下眼睑皮肤,熊猫眼就出现了。与动脉血相比,静脉血颜色偏深,是暗红色的,本来就更容易透过皮肤显现。当眼球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时,比如用眼过度,或者睡眠不足,就需要动脉血输送来大量的养分,而带走废料的静脉血量也就陡增。如此一来,颜色加深了的眼静脉透过表皮层,就把下眼睑的皮肤衬成了乌青色,形成了黑眼圈。

眼袋就是下眼睑变得肿大了,只不过这个“肿”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也叫“假眼袋”和“真眼袋”。左图:假眼袋其实就是眼睛周围皮肤的暂时性水肿。右图:真眼袋则是眼睛周围脂肪松动堆积而成。假眼袋其实是下眼睑皮肤短时水肿造成的。比如人睡眠时间过长,醒来照镜子就会发现自己长出了眼袋。这是因为人睡眠时血液循环较差,眼睛周围容易造成血液淤积,血液中的蛋白质会从血管中渗透出来,漏到皮下组织,时间一长就把那里撑肿了。

而在影视剧中,眼袋甚至能帮助演员诠释人物性格,很难想象《纸牌屋》中的弗兰西斯·安德伍德没有了眼袋的样子。而真眼袋则不会消失,还会越演越烈。在眼眶内,眼球四周都有脂肪衬垫,在人跳跃或被撞击时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部分组织都会老化。眼皮也会逐渐萎缩松弛,失去弹性,使得原来被包裹得很紧的“眶内脂肪”鼓了出来,再加上天长日久的重力作用,就变成了一块多余的“肉”。

“卧蚕”也许有人要问了,“真眼袋”这东西一般都是上了岁数的人才有,但为什么身边很多年轻人也有呢?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看,或者亲自伸手摸摸,就会发现,那并不是眼袋,甚至连假眼袋都算不上——因为眼袋里主要是脂肪,而那个像眼袋的东西则是肌肉。这个组织是眼部肌肉局部肥厚形成的,位置紧挨下睫毛,形状像只肉乎乎的蚕,所以俗称“卧蚕”。通常眼睛大的人才有卧蚕,而且在笑起来眯眼时最明显。

而眼袋则堆积在下眼睑中部,呈倒三角形。别看卧蚕长得类似眼袋,但由于它属于肌肉组织,富有弹性且紧致,不像眼袋松松垮垮,所以看起来不会让人显得憔悴,反而更迷人。现在你搞懂黑眼圈、眼袋和“卧蚕”是怎么回事了吗?

UUID: 474a7d3b-7371-4813-b7c2-5ed586b0fdb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06_看看你的黑眼圈微笑中透着疲惫.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