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我是如何去美国的

作者: 华新民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06-05

本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1980-1981年通过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出国的全过程,包括报考前的经历、报名和考试、申请和录取以及飞赴美国的经历。

1980年代,我是如何去美国的

华新民

2018-06-05

2017年5月30日,本人应邀参加了民间智库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剑桥沙龙: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发言,介绍了自己1980-1981年考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出国的经历,这是一段37年前的往事。本文根据我在会上的发言整理补充后写成。

一、报考前的经历

1978年秋,我从云南调回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书,当时正值20周年校庆。从我毕业离校算起,离别科大已经十年了。虽说这是我的母校,其实校址和校园对我都是陌生的——1958年诞生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时已经在安徽度过了八个年头。

我1962年被科大录取时,进的是近代力学系,可是从1964年秋天开始,我被调到外语教研室属下的英语专修班攻读英语,原定我们毕业后留校充当当时极为紧缺的英语教师,可是1966年6月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的学业突然中断,也把一切都打乱了。

1968年毕业前夕,我重返原来的力学系参加分配。毕业证书上写的是“近代力学系发动机热物理专业”,实际上那个专业的课程,我一门也没有上过。而十年后回到学校,我既没有去力学系,也没有去外语教研室,却进了物理教研室。

重返学校,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的教学,有机会的话,再做一些科学研究,这是自己过去十年时间里在农场和工厂里一直向往的工作,所以虽然当时科大生活条件很差,我心里也没有多少抱怨。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期间我除了当物理课的助教以外,因为有过去学习英语的基础,还给学生开了课外的科技英语课程,时不时还被拉差去给来访的外国学者当陪同和讲学的翻译。

二、报名和考试

我就这样来回游移在物理和英语之间,一时还挺风光的:常有准备出国的老师找我补习英语、帮助填写英语的申请书,也帮钱临照教授起草为出国访问学者写的英文推荐信。不过在忙碌之余我心里隐约有点担心:再过几年,文革后恢复高考入学的物理、英语学生将成批毕业,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我这个既不是物理科班出身、也不是英语科班出身的半吊子教员,到时在科大怎么立足呢?

三、申请和录取

考试过了分数线并不意味着已被美国大学录取,只是获得了李政道先生向美国学校推荐的资格。考试后的第二个月,我们就乘火车进京,接受美国招生学校派来的教授面试,作为对每个考生的进一步考查。

面试安排在美国教授下榻的北京友谊宾馆,两位教授分别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他们没有用任何物理的问题来为难我,只是询问了我的一些经历,以及希望进入哪个物理学的领域深造,并据此介绍了若干学校,建议我可以向这些学校提出申请。

四、飞赴美国

翻出当年护照上的签证,显示我是1981年9月5日从上海飞旧金山的。那时中美航班开通不到一年,据比我们早一年公派出国的人说,那时他们需要到先飞到巴黎再转机到美国,一路上都有使馆接待,住在使馆里,交代很多纪律和规定,跟进入敌占区似的。记得那年年初里根总统刚刚上台,中美关系发生一点波折,我心里一直担心两国关系的恶化会影响到我们的行程。幸好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种担心纯属多余。

UUID: a583a556-e8da-4331-a334-4a03f90710a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6-05_1980年代,我是如何去美国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