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推送的“淡水三文鱼”么?虹鳟是淡水鱼,如果生吃会带来寄生虫病的风险。后台有不少小伙伴在问,如果已经生吃过虹鳟了,身体里会不会已经有了寄生虫?不方,今天这篇带你了解虹鳟和寄生虫的关系。从切片上很难分辨现在的三倍体虹鳟和三文鱼,只能靠整鱼分辨。图片来源:Eric Engbretson/wikimedia
下面就从寄生虫学的角度来看,虹鳟到底可能感染哪些寄生虫,如果生吃了可能带来哪些风险。值得宽慰的是,这些虹鳟的肝吸虫和裂头绦虫感染风险都不高。但就目前证据来讲,仍无法排除感染的可能,还需有正确方式的现场寄生虫检测才能让人安心。
在肝脏里爬爬爬的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肝脏胆管内,能引起一系列肝胆损害,如胆管炎、胆管肝炎、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结石,晚期可以导致肝硬化、腹水、肝衰竭。疾病严重程度与寄生数量、寄生时间相关。肝吸虫长期寄生,对机体是长期不良刺激,可诱使被寄生部位恶变。人体的肝吸虫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明确,生吃淡水鱼虾引起的。
比如两广地区,吃鱼生都很有名,广东顺德、广西横县,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花样生吃。
淡水鱼为何如此危险?这要从肝吸虫的生活史来讲。肝吸虫的成长阶段包括虫卵、毛蚴、尾蚴、囊蚴、成虫。人或动物体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顺胆汁进入肠腔,最终随粪便排到外界,进入淡水之中。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小螺蛳(豆螺、沼螺、涵螺)食入,虫卵内的毛蚴孵出并在螺体内大量繁殖,又以尾蚴重新进入淡水,并遇见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尾蚴钻入鱼虾体内,在肌肉中甚至附生于鱼鳞上发育到囊蚴阶段。人一旦生食鱼虾,肝吸虫囊蚴会在胃液内被消化,囊内幼虫移行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肝吸虫生活史。原图来源:cdc.gov
肝吸虫的生活史好像打棒球:一垒,虫卵进入淡水螺体内孵出毛蚴并增殖;二垒,尾蚴从螺体出来进入淡水鱼虾体内;三垒,人吃生的或不熟的淡水鱼虾,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这是一个接力的过程,缺一不可。
青海是肝吸虫的疫区么?据查文献,青海并没有肝吸虫流行,不过也有输入性病例报道。从传染源上来说,当地是没有的(或者很少,还没有被发现)。青海是否具备成为自然疫源地的条件,取决于中间宿主淡水螺、鱼虾和保虫宿主(脊椎动物)。虹鳟的养殖水域是否有淡水螺分布?目前资料不清,也不敢说没有。肝吸虫可寄居的淡水螺图样。图片来源:nal.usda.gov
淡水鱼虾?考虑到大大小小的淡水鱼,就有15科101种鱼可感染肝吸虫,那么养殖水域存在第二中间宿主几乎是肯定的。保虫宿主?当地野生和家养动物资源丰富,保虫宿主广泛存在。那自然条件(如低水温)能否抑制肝吸虫在人体外发育呢?考虑到东北十数条河流水域也是肝吸虫的流行区,答案应为否定。肝吸虫图样。图片来源:nal.usda.gov
正如一些寄生虫学研究者所说,来一次现场“寄调”(寄生虫调查),才是解决养殖地域有无肝吸虫流行这个问题的关键。检查鱼肉的正确的方式是:用剪刀剪取米粒大小的鱼肉,在两片载玻片中一夹,压成一块肉膜,直接在低倍镜下(放大100倍)检查肝吸虫囊蚴。
关于虹鳟寄生虫检测的直播视频中,检验人员竟把一大块鱼肉放在显微镜的光源灯泡上方,显然不是正确的检验方法。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是:虹鳟能否感染肝吸虫?检索文献的结果是,国内没发现有报道。以虹鳟和肝吸虫作为检索词进行简单的组合检索,暂时没有发现明确虹鳟感染肝吸虫的报道,不过,却检索到了另外一类寄生虫——裂头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感染风险不可忽视。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呈宽鞋带状,最长可达30英尺(约9米),终宿主多是吃鱼的大型野生脊椎动物,也包括人。阔节裂头绦虫成长史小肠内寄生的成虫末端节片成熟后称孕节,内含大量虫卵,并经粪排出。虫卵入淡水后孵化出钩球蚴,被水生节肢动物剑水蚤食入,并继续发育为原尾蚴。小鱼食入水蚤,虫子继续发育为裂头蚴,脊椎动物(比如熊)吃生鱼被感染,幼虫在终宿主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就完成了自然界循环。
阔节裂头绦虫。图片来源:msu.edu/dlatscope大多数人一般不生吃小鱼,那人是如何感染的?原因是大鱼吃小鱼。虹鳟等大鱼捕食小鱼后,裂头蚴就转到其体内,人再生吃虹鳟就中招了,会患上阔节裂头绦虫病。此病通常不太严重,多数人仅是排出像宽面条一样的节片和消化道不适,不过也可能发生肠梗阻、肠穿孔,这样问题就严重得多。
以前认为,这个绦虫只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国、远东等地流行,现在北美、南美智利、非洲乌干达也都有发现。中国20世纪中即有病例报道,东北等地有本地病例报道,其他省区有零星在国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青海养殖的虹鳟会不会感染阔节裂头绦虫呢?虹鳟。图片来源: arkive.org
比照国外养殖状况,如养殖大户智利(某次调查有一个湖的样本约2%感染,不同湖区养殖基地情况不同),青海养殖虹鳟感染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但是有多高,这个不好估计。还是那句话,需要用正确方式现场调查。关于虹鳟寄生虫检测的直播视频中,检验人员竟把一大块鱼肉放在显微镜的光源灯泡上方,显然不是正确的检验方法。
除了上述两种,就没有其他特别常见的寄生虫了。至于有报道中提到的异尖线虫,其本身是海洋兽类寄生虫,淡水养殖的虹鳟不会感染,也就没有很大必要去检测。冒险不值得,做熟更安心总结起来,青海淡水养殖的虹鳟感染肝吸虫的风险小,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风险较小,但具体有没有这两种寄生虫感染,都需要寄调。值得注意的是,别家养的或者野捕的淡水虹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养殖水域卫生不好,可能风险会更高一些。
如果曾无意中生吃过这种鱼,一般而言也不必太过担心;假如实在担心,可以去正规医院的门诊检验室化验“粪常规+粪检虫卵”。如果在自己的粪便中肉眼能见到“未消化的宽面条状物”,那有可能是绦虫节片,更应该去检查(带上“节片”)。当然,感染风险小,并不意味着为了美味生吃这种鱼就是值得的。青海洁净水源养殖虹鳟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只不过不能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提倡生吃,让消费者承担不必要的额外风险。
偷偷用淡水水产替代海鲜上餐桌,可能会出乱子,“福寿螺事件”是前车之鉴。
如果垂涎生鱼,请一定选择来源可靠的真正的三文鱼。而如果对鱼的来源有疑心,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就是烧熟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