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诸葛亮头疼的三级甲,为什么刀枪不入还能水上漂?

作者: 半个书生

来源: 果壳少年

发布日期: 2018-05-30

本文详细介绍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抗的藤甲兵的甲胄,分析了其刀枪不入且能水上漂的特点,以及其制作工艺和弱点,同时探讨了其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演变。

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支神奇的军队出场时风光无限,却在半个章节中就死伤殆尽。这就是诸葛亮第七次与孟获斗智斗勇时被一把火摧毁的藤甲兵。小说曾借带来洞主之口介绍了这种甲胄的来源和威力,并描绘了蜀兵第一次遇见藤甲兵的情景:“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

这种神奇的甲胄,不但刀枪不入,而且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这在潮湿的南方地区,无异于美国队长之盾。那么,由木头制作的藤甲,是如何既能防刀枪又能当救生衣的呢?

我们首先可以从材料分析。制作藤甲的青藤生长在深山地区,一般体长几十米,而且茎干中有很多纤维,这使得它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韧性,可以保证受力时不会轻易折断。藤条椅就是一种常见的藤制家具,想象一下坐在上面身体下陷感觉,就能对这种植物的韧性略知一二。

更重要的则是其制作工艺。编织藤甲的藤条,要选用两年以上的青藤茎干。《三国》中提到,藤条采集后要“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才能制成。

反复浸泡和晾晒的过程使得桐油深深渗入藤木中,让藤甲更具韧性,而且由于桐油亲水性差且密度比水低,在加工过程中将藤木中的水分子替换出来后,原本就能浮于水的藤木密度会更小,在水中所能提供的浮力也更大,而人体的密度比水只大一点儿,因此身着藤甲的士兵可以漂浮于水面之上。

但藤甲的一大缺点在于制作工艺过于复杂,耗时太长。制作一副藤甲需花费两年,而且损毁后很难修补,这使得它成本巨大,只能装备极少量士兵。相比之下,铁甲可以大规模生产且能回收利用,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对于制作工艺,用油浸泡才是这种盔甲最大的软肋——它极其怕火。人穿上浸透了桐油的藤甲,就像穿着被汽油泡过的衣服。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弱点,才设计将他们引到盘蛇谷,一把火葬送了这三万名刀枪不入的士兵。

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不少罗贯中虚构的情节,但对藤甲的性质、制作方法和弱点的描述却十分准确——因为藤甲是真实存在且历史悠久的传统防护工具。在我国西南地区,这种野兽也难以下口的藤甲帮助布依族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他们相信藤甲中依附着祖先的神灵在保佑他们。每次穿戴之前,布依族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谢。

随着战争不再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仪式也逐渐演变成了藤甲舞。藤甲舞模拟战争场面,双方队伍互相攻防,以手中兵刃击打对方身体所留白色印痕数量多少来判定胜负。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既紧张刺激,又富有历史信息和艺术理念,因此被誉为传统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UUID: 1c12f19e-5d5f-4d3f-a2bd-e4e0d2df26c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少年公众号-pdf2txt/2018-2019/2018-05-30_让诸葛亮头疼的三级甲,为什么刀枪不入还能水上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