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细菌、寄生虫……这些小到有的看不见的家伙,数百年来,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栖息之地、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习惯。而且,在这些传染病被消除很久之后,许多影响依旧“挥之不去”。
传染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口数量。1348-1350年,“黑死病”在欧洲大陆疯狂肆虐,当时,近80%的感染者丧命,欧洲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死了。不少人逃离城市,回归乡村农业生活,城市化进程、工业经济发展因此减慢。不过,那些幸存者都成了“用人单位”争相追捧的对象。鼠疫肆虐,欧洲人民成群结队地离开城市,减缓了经济发展。
时间到了1875年,在斐济和西方世界国家往返旅行的人们,无意间把麻疹带到了斐济,大量先前从未感染过这一疾病的斐济人民因此丧命。短短几个月间就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斐济人死于此,其中,69名酋长几乎无一幸免。领导职位的大量空缺和劳动人口的大量损失让殖民政府钻了空子,他们正好借此机会从其他工业国家引进了大量劳动力。
哥伦布到达美洲,开启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物种大交换,也为美洲人带去了灭顶之灾。在美洲的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也上演了类似的历史。据估测,在哥伦布及其船员带着“病原体”(麻疹、流行感冒、天花等)踏上这片土地的50年间,当地的印第安原住民几乎全部灭绝。不少殖民战争都用过“细菌战”——曾有报道指出,18世纪末,北美原住民被有意投递了不少裹过天花患者的毯子。
全球经济因此而变。
几百年来,传染病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小影响。1623年,在十名红衣主教及其数百门童丧生的刺激下,教皇乌尔班七世下令,必须找到治愈疟疾的方法!疟疾的英文是malaria,前者mala表示“坏的、不好的”,后者aria是“空气、气体”的意思,人们普遍认为“沼泽散发的不良气体”带来了疟疾。疟疾这种传染病很早就存在了,在罗马,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风险。金鸡纳霜一经发现,便价格飞涨,赶超黄金。
当时,耶稣会的牧师们从欧洲到南美,一路南下,学习当地疗法。1631年,他们从秘鲁当地的金鸡纳树树皮中发现了奎宁(俗称“金鸡纳霜”),找到了治愈疟疾的良药。金鸡纳霜一经发现,各国便展开了抢夺大赛,他们妄图最大限度地保持士兵的存活率,在欧洲大战中占得上风。当时,金鸡纳霜一度价值连城,赶超黄金。19世纪60年代,荷兰人也开始种植自己的金鸡纳树,在东南亚建立种植园。
英国政府每年花费53,000英镑进口奎宁,直到英国地理学家Markham于1861年将其引入印度,这一状况才得到扭转。
19世纪80年代末,突尼斯在霍乱、伤寒和饥荒等传染病的严重打击下,不堪重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如此一来,拿破仑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这片入地。近年来,HIV在南非恣意传播,据估计,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自1997年到201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17%。
饮食禁忌“应运而生”。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饮食禁忌也来源于传染病的流行。例如,人们忌讳用以同一套餐具吃肉和其他食物;犹太人和穆斯林不吃猪肉是怕感染可怕的猪绦虫。一些比较新的饮食禁忌在今天仍旧延续着,而且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在很多国家,饮用生牛奶是犯法的,以此防止牛结核病的传播;孕妇不能吃软干酪,以免感染李斯特菌,引起流产或死产;告诫身边人都别舔蛋糕碟,以此隔绝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
吃传统手工冰淇淋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也很大,因为几百年前,传统冰激凌制作会将不经过消毒的生鸡蛋打发。
语言因“病”丰富多彩。很多英语单词最早都源于传染病。例如,最常见的就是“伤寒玛丽”(Typhoid Mary),用于指那些自身并未感染某种疾病,但却能传播这种疾病的人。
1906年,厨师玛丽·马隆(Mary Mallon)被诊断为美国第一例携带伤寒杆菌的人,但她本人并未染上伤寒,身体十分健康,而在19世纪,伤寒在西方世界国家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伤寒玛丽,1869年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她给人当女佣。她很有烹调才能,转行当了厨师。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今天,美国人还会以开玩笑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
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戏称为“伤寒玛丽”。一名公共卫生专家在纽约长岛的奥伊斯特贝发现了伤寒的爆发,他还发现,凡是玛丽工作过的地方,都有伤寒的肆虐足迹。于是,人们便在纽约对玛丽实施了隔离,直到30年前,她才离世。“身体不适”(feel lousy)来源于身体受虱病困扰时的不适感受,一般有可能是贫血引起的。
我们日常对话中,这样的表达并不少见:在英文世界,听见有人打喷嚏,人们常常会说“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因为打喷嚏一般表示这人身体不舒服,有时候还很严重。人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曾对打喷嚏的人说些安慰的话,希望他们身体无恙。“off color”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左右,用来表示钻石等饰物失去了其天然光泽,或者有了一些缺陷和瑕疵。之后不久,便引申为“身体抱恙”。
“feeling lousy”也是用来表示“身体不舒服”,其中lousy有生虱的意思。因为虱病患者常常抓挠自己,可能还会因为虱子吸血而产生一些贫血的症状,所以身体自然感觉不适、疲乏。
14世纪,法语给英语带来了两个用于传染病的词汇——“contagion”([kən'teɪdʒən] n. 传染病,蔓延,感染)表示接触,感染;“disease”表示疾病,其中“dis”是“des”的变体,表示“缺少”, “ease”意为舒适安逸。而16世纪盛行的“epidemic”传染病一词则是法语“epi”(表示“among”在……之中)和“demos”(表示“人”)的合成体。
因此,可以说病原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并将继续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