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在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不再满足于从古典书籍中获得知识,而是开始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医学家们拿起手术刀,通过解剖活体动物,获得对生命体更准确的认识,哈维就是其中一位。他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活体动物剖开胸腔,暴露心脏和大血管,这时候如果结扎大静脉,心脏就变得空虚;而结扎大动脉,心脏就出现膨胀。这说明血液从心脏被泵入大动脉,从大静脉返回心脏。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构成血液循环,心脏将带有氧气和养分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那血液流动有多快呢?假设一个60千克的成年人大约有4500毫升血液,他每分钟心跳75次(心动周期为0.8秒,60÷75=0.8),每次心脏收缩可以射出70毫升的血液,那么,全身的血液循环一周需要的时间为51.4秒(4500÷70×0.8)!如果大血管破裂,不能及时止血,失血的速度也相当惊人。
而瓣膜的存在,让飞奔的血液可以保持单一的流动方向,不会倒着流。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大血管之间都有瓣膜。心室收缩时,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中间的两个半月瓣)开放,二尖瓣三尖瓣关闭,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不会倒流到心房;心室舒张时,二尖瓣三尖瓣打开,肺动脉和主动脉瓣关闭,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将心室充盈起来,为下次射血做准备,此期间血液不会从动脉倒流回血管。
除了保证单向性,还要保证循环的“道路”是完整的。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左心和右心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左边是动脉血、含氧量高,而右边是静脉血、含氧量低。有的小朋友有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的时候心脏结构有异常,比较常见的就是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这时他体内循环的路径发生改变,左右心的血液就会混合,造成一系列症状。
心脏的间隔会出现缺损,心脏的瓣膜也会出现狭窄或者关闭不严的情况,严重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心脏一刻不停地工作,那么在做心脏手术的时候,谁来代替心脏的功能呢?这时,可以靠体外循环来替代心脏功能。体外循环是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流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之后再输送回动脉的生命支持系统。
在使用体外循环之后,手术医生会使用停搏液使心脏停跳,麻醉医生会停止对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此时病人既没有心跳,也不呼吸!可以说,体外循环代替了心脏和肺的功能,所以我们也称其为人工心肺机。
并不是所有的心脏手术都要使用体外循环的。如果只是在心脏的表面的血管上进行手术,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就可以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操作。而对于某些房间隔缺损,我们可以使用导管封堵术:从静脉穿刺,在超声图像或者X线图象的引导下通过导管将封堵伞送入右心房缺损的位置,撑开伞,把缺损填补起来。
对于一些晚期的瓣膜疾病、心肌病、复杂先天心脏病,心脏移植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大多数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都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能够正常活动、参加工作。世界上最出名的心脏移植者大概是来自英国的约翰·麦卡弗蒂。因患心脏疾病,他于1982年10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当时年仅39岁,医生告诉他只剩五年寿命。约翰·麦卡弗蒂是存活时间最长的心脏移植病人。而在2013年,麦卡弗蒂被认定为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他于2016年去世,享年73岁。他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了33年。
麦卡弗蒂生前对世人的忠告是:“永远存有希望,以积极的心态向前看。”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请把手放在你的左胸前,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