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谈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8-05-28

多名院士探讨了我国原始创新成果较少的原因,认为主要与历史短、文化习惯、科研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关。强调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文化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

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报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刘中民指出,造成我国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不足的原因,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中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前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的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因此,需要从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等方面培育创新的肥沃土壤。

王家骐认为,创新是逼出来的,科研工作需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坚持下来。他强调,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科研人员要安心本职工作,把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康乐则认为,原始创新成果少的原因之一是历史短,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真正的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我国的文化习惯讲究中庸,不太鼓励标新立异,原始创新需要自信和主动精神,这是目前比较欠缺的。

沈树忠指出,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也较低,国家的基础科学积累水平决定了原始创新的底子厚不厚。

向涛表示,我国的教育同质化程度太高,不利于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科研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倾向也影响了创新。

刘忠范认为,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我国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事,时间还比较短。俞梦孙指出,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解决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原始创新已经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科技水平从跟踪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创新方式从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为主转向原始创新。未来需要抓住知识产权,用原创科学带动原创技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UUID: 10d57161-6dfa-40fa-9ca8-44249ed3886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18/中科院之声_2018-05-28_「转」多名院士谈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1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