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重离子”奠基人杨澄中 | 科学的春天四十年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8-05-27

杨澄中是我国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为我国“重离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领导建成了1.5米回旋加速器和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系统。

滔滔黄河岸边,兰州皋兰山下,有一个在国内外科技界享有很高声誉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有一个人,为这里也为我国“重离子”事业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批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之一,已故的我国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杨澄中院士。

“中国核事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是杨澄中先生归国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基本状况。赤子归国,放弃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继续任教的优厚待遇,毅然走向的是从零开始的祖国核事业。1951年,彼时的杨澄中已过而立之年,38岁,凭借“原子核削裂反应”的博士毕业论文在学界备受赞扬与推崇,带着一身学成的本领,怀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提着自费购置的珍贵科研仪器和材料,坚定地踏上了回国的船。

建国初期,中国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一片空白,设备落后,甚至连一台粒子加速器都没有,而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提供的核物理实验设备非常简陋。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杨澄中与赵忠尧先生一起,于1955年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台大气型700kV质子静电加速器。1957年,杨澄中在北京负责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台400 kV高压倍加器。

在杨澄中的领导下,中国第一批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用闪烁探测器和核电子学仪器研制成功。

根据中央的部署,1957年,杨澄中受命率领着从原中科院北京物理所抽调的15名科技人员、8名工人及其他人员深处西北腹地的兰州,与甘肃省委调派的20多名党政干部汇合,创建我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开始了新的“从零开始”,迈出了西北地区建立核物理研究基地的第一步。

为了使中国的重离子物理研究尽快走向国际核物理研究前沿,杨澄中等人在1972年提出在兰州建造一台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SSC)的建议,并亲自主持和参加相关概念性设计和立项论证。1976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SSC的建造计划—7611工程。从那时起,杨澄中调兵遣将,对全所科技力量进行重新调整组合,以他深厚的学识对SSC的设计进行指导。1988年底SSC在兰州建成出束。

杨澄中先生回国时,自费买了开展实验所需的氩气放在气瓶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随手提着,必要时还抱着,终于安全无损地到达了实验室,并将自费买的电子管等用棉裤包着随身带回来捐给国家。这些仪器和材料为我国当时加速发展核物理的新技术起到关键作用。

杨澄中是国际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少数人之一,首次测量(d,p)反应出射质子角公布,得到削裂反应机制的证据。他领导建立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创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领导建成1.5米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台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系统;领导完成一批重要的热核材料轻核数据的测量任务;领导开创了中国重离子反应实验研究,为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加速器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

UUID: 74a9bbbf-f48f-43fa-af91-a0b7aca3a19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5-27_追忆“重离子”奠基人杨澄中科学的春天四十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