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她的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面部轮廓非常明显,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经过图像处理后,这位绝世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这具女性古尸是在神秘的楼兰古城附近被发现的,人称“楼兰美女”。孕育了无数美女的楼兰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都城位于今天的新疆罗布泊西岸,地形平坦,水草丰美。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城中人口稠密,街巷纵横,商铺林立,是中西方贸易的繁华之地。在汉昭帝时,楼兰城还是中央集权控制西域的战略重镇。可就是这样的“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之地,在公元四世纪前后,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代替它的只有茫茫的尘沙。几百年后,唐朝曾有军队来寻找过楼兰,但是无功而返。直到20世纪初,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重新发现了消失已久的楼兰古国。
有趣的是,这次发现完全是场意外。在沙漠中探险,水源是很重要的,而当探险队准备要挖井取水时却发现铲子丢了,于是斯文·赫定便让当地的向导回去寻找铲子。这个可怜的向导在找到铲子后,正要回去,不幸的是,沙尘暴随之而来。起初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他却幸运的活下来了。而更为惊奇的是,沙尘暴停止后,呈现在他眼前的竟是连绵不绝的房屋和一座座高大的泥塔,一座埋在地底千年的古城寂静地屹立在他的面前。
向导立即跑回营地告诉了斯文·赫定,这才重新发现了楼兰古城。当年繁华处,如今只剩废墟遗迹,令人唏嘘。从“商铺林立”变成了如今的“死亡之地”,楼兰古城到底经历了什么?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我们的地质环境变化大概经历的三个阶段:升温期,高温期(气候适宜期),降温期。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气候湿润,环境适宜。
文章开头提到的楼兰美女正生活于这一时期。但进入降温期后,低温环境下,季风运往亚洲内陆的水汽不足,导致中国西北地区水土环境变差,河水流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减,沙漠不断扩张。而楼兰古国消失时期正好处于气候干旱化加剧时期。在沙漠中,水源是人类存活的关键。罗布泊曾经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湖泊,有12000平方公里,芳草萋萋,生机勃勃。楼兰古国就建立在这片绿洲之上。
史书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使得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楼兰人几经周折也只能暂时缓解水荒,楼兰城终因断水而被遗弃了。除了全球干旱化和河流改道外,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古国建立在罗布泊西岸,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和红柳。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湖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周边树木。
随着人口的增加,砍伐树木的现象也与日俱增。在楼兰已发现的7座“太阳墓”中,每座均由成材圆木一万多根组成,至少需要砍伐 100 棵成年树木,伐木量之多,令人咋舌。这对于生态异常脆弱的沙漠地区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在土壤缺乏地表植被的情况下,加之气候干旱,荒漠化在绿洲得以实现,加速了古城的消亡。当然,楼兰国的消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河流改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楼兰国的衰亡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楼兰国衰落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蕃,战乱频繁,而楼兰国的位置正处于军事要冲之地。频繁的战争和掠夺性的洗劫更加速了楼兰国的消亡。无独有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楼兰古国灭亡的悲剧也悄悄的在敦煌地区上演。
无节制的开垦土地、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加剧,再加之敦煌地区本身干旱的气候,绿洲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敦煌绿洲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建国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如果不采取措施,莫高窟和月牙泉等人文景观将不复存在。
楼兰古城昔日的光辉虽然已经被岁月尘封,但是它给予人类的教训是深刻的,只有珍爱环境,坚定不移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才能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