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壶菌:两栖类的致命威胁

作者: Vincentheo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05-26

蛙壶菌是一种对两栖类构成致命威胁的真菌,能引起壶菌病,导致大量两栖动物死亡。全球贸易和气候变化加剧了其传播,人类活动是新兴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当你的蛙儿子或者蛙女儿四处旅行时,你可能会担心这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这么久还没个音信是不是坐了黑出租。然而在众多风险里,一只小青蛙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一种微小却致命的生物——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如果被这种真菌感染,小青蛙和它的朋友小蝾螈便可能患上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而小命不保。日本雨蛙和日本大鲵都可能被蛙壶菌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两栖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球贸易中,而这也为蛙壶菌提供了更为广泛传播的机会。目前已检测过的一千多种两栖类中,超过50%的物种已被蛙壶菌感染。这种真菌对于某些敏感物种的致死率可达100%,堪称两栖类的“灭霸”。

自1970年开始,科学家们就注意到了在美洲、非洲、澳洲等地两栖类数量异常下降的现象。直到1998年,蛙壶菌才被命名并被证实为引起蛙类异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目前,壶菌病疯狂肆虐,许多两栖类已经因它灭绝或处于灭绝的边缘。

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引起的两栖类皮肤病。蛙类皮肤承担着与外界交换电解质的重要任务,并执行部分呼吸功能。蝌蚪感染病菌后会导致口部皮肤角质增生;染病的蛙类成体则会出现皮肤角质增生、大量脱皮、后肢抽搐、食欲减退、反射作用失常等症状。这些皮肤严重受损的蛙类最终会失去正常行动的能力,无法寻求掩蔽,心脏停搏,直至死亡。

目前,壶菌病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人们一度认为这一传染病来源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研究者们从采集于1938年的非洲爪蟾标本上发现了最早的蛙壶菌感染。由于非洲爪蟾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是优良的模式生物,而且可被应用于霍格本验孕法,因此爪蟾贸易一度变得十分火热,大量来自非洲的爪蟾开始投身于世界各地的科学实验。

研究者们猜测正是贸易中的爪蟾将壶菌病带往世界各地,但是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假设。

事实上,造成新兴传染病流行的首要原因正是人类自己:全球贸易为病原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气候变化为某些病原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显然,人类无法放弃贸易活动,然而我们也不能对这些新兴传染病视而不见。为了保护岌岌可危的两栖类、其他动植物以及人类自己,在继续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我们应该拒绝未经检疫的非法动植物贸易,在跨国旅行时也万万不可夹带动植物出入境。

UUID: 8378ed17-5c41-4414-8093-d8d35f358b1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5-26_然而,有的蛙再也无法回家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