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消化内科病房实习的时候,遇见了一个68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近10年来总是有上腹胀、反酸、烧心的感觉,一直没当回事,自己偶尔吃点胃药,并没有来看医生。直到3天前从晚饭后就一直感到恶心,夜里呕吐了十多次,第二天来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了胃镜,胃镜下可以看见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有三处溃疡,检测他的幽门螺杆菌还是阳性的。
由于这一次病情比较严重,之前从来没住过院的他也只能收拾收拾东西和老伴来病房办手续了。
经过10多天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临出院前,我受老师的指示去病房叮嘱他,因为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出院回家后还得按照我们的医嘱按时服用根治幽门螺杆菌药物,还要定期来医院复查胃镜和幽门螺杆菌试验。在笑着点点头之后,爷爷也对我讲了讲他的疑惑和担心:“大夫,那是不是我感染了这个幽门螺杆菌,以后就会得胃癌?
”我用了10分钟时间仔细地向他解释了幽门螺杆菌和胃溃疡、胃癌的关系,顺便安抚了他的紧张情绪,他和老伴听完顿时轻松了许多,笑着感谢了我一番。
走出病房的时候,我意识到许多非医学专业的朋友可能都会有相同或类似的疑惑,因此想借此机会和大家细细地聊一聊幽门螺杆菌及其衍生的出的其他相关话题。幽门螺杆菌胃癌的I级致癌物。谈起胃癌,我们一定都不陌生。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但其发病率因地理区域而不同,东亚、东欧和南美洲发病率最高。胃癌没有明确的直接致病原因,危险因素却有许多:如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食物,长期接触亚硝基化合物,吸烟,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地域、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导致了癌症的发生。
1994年,在动物实验和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据的支持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幽门螺杆菌是胃腺癌的Ⅰ类(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病因,但胃癌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感染到癌变要经历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一例外会引起慢性胃炎,如果未进行治疗,胃黏膜会经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
因此,在胃黏膜发生上述一系列病变的早期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缓解炎症反应,甚至使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退化,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
不过我们也不必恐慌,因为尽管幽门螺杆菌与胃腺癌之间明确相关,感染的结局却因人而异,只有少数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如上文所述,胃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和地域因素。
可能你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没有发现和及时治疗,又十分不幸地成为了这万里挑一之人,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最坏的那一种:得益于胃镜的普及和胃镜下手术技术的成熟,目前早期胃癌已经可以在胃镜下进行切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根治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与异时性癌。不过,早期胃癌在胃镜下切除后仍存在后顾之忧:尽管切除了癌变组织,若其他部位的胃黏膜仍处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阶段,再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得到清除,这些部位在未来仍然有可能发生癌变,我们称之为异时性胃癌,每年的发生率约为3%。因此,如何减少异时型胃癌的发生率是胃镜手术之后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幽门螺杆菌筛查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在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粪-口或口-口传播,进食污染的食物、饮用污染的水、与感染者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后喂养幼儿、接吻等都可能造成感染。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则最终会发生胃癌,但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较高,再加上多数胃病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因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并对已感染者进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幽门螺杆菌防患于未然。大家应该都迫切地想要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如此高,我要如何预防被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提醒我们: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餐厅就餐,并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如果家人、朋友已被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建议在与之共同进餐时为感染者单独准备一份碗筷,且建议使用共用筷子,用餐后注意碗筷清洁消毒;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家人、朋友感染幽门螺杆菌时,建议其及时进行治疗。
我还年轻,应该如何预防胃癌?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先天遗传因素我们已无法改变,要预防胃癌,除了及时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其他后天危险因素同样重要,下面列举的均为经调查、研究证实与胃癌发病明确相关的有害或保护因素:减少或避免使用高盐和腌制食物;减少接触亚硝基化合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体重超重或肥胖;戒烟;养成规律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