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回中唐时期的深冬,你会发现虽然天儿冷得很,但街上人可是不少,而且大家都穿着华服彩绣,嬉闹着往周围人身上泼水。只听说过傣族泼水节,唐朝人民过的这是哪门子的泼水节?唐朝人民喜爱的“泼水节”,其实是一种冬日祭典:人们在深冬里袒露身体,互相泼掷泥水,以祈求明年能够风调雨顺。相传这种祭典叫“浑脱舞”,来自西域,后来传入了中原,人们给它配上曲子编成了舞蹈,需要骑马穿着胡服,头戴高帽,一边泼水一边跳。
中原人把这种舞叫做“苏幕遮”,也可以是苏莫遮、苏摩遮等。听着挺文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苏幕遮”是从波斯语音译来的,意思是面具,也指西域人民跳浑脱舞时戴的帽子,所以后来被中原人民拿来直接当做舞蹈的名字了。“苏幕遮”在唐朝时一度风靡,于是也演化出了各种改编版本,比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杜甫小时候见过公孙大娘舞剑,印象特别深,长大后回想起来感慨万千,特地写了首诗。
“苏幕遮”在当时火爆到什么程度呢?从普通百姓到王公贵族,全都沉迷其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一些忧心忡忡的大臣就开始上疏,说这舞蹈“移风易俗、有伤风化”,总之就是各种嫌它不好。于是终于有一天,它被彻底封杀了。真是搞不懂,快乐有错嘛?这之后,舞蹈肯定是盛状不复了,但曲子残留了下来,被改头换面编入了教坊曲中,只留下了“苏幕遮”这个名字。到了北宋,“苏幕遮”的旧曲被翻新,还修订了格律,摇身一变成了词牌。
现在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苏幕遮》,大多都是宋朝时流传下来的。初夏的清晨,清风拂面,荷叶轻摇,北宋文人周邦彦看着眼前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苏幕遮》。诗中的“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称赞,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用的最精妙?答:“举”字,特别生动地刻画出了雨后荷花晒太阳后渐渐挺拔的神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词——“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就把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描绘出来。
荷叶的这种特异功能,其实归功于表面的特殊结构:看似平整的叶片,放大数倍,就能看到一个个微小突起。这些点状分布的乳突状结构,被一层蜡质给覆盖住,滴水不渗,堪称植物界的雨衣。其实长成这样都是被环境逼的——荷叶本身就是在水中生出来的,为了不让叶子被水浸泡到腐烂,所以只能长个神奇的叶片来保护自己。
周邦彦的还写过一首《苏幕遮》,里面有一句“鬓云松,眉叶聚,一阕离歌,不为行人驻”,流传甚广,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叫《鬓云松令》,后来这也成了“苏幕遮”词牌的小名。除了用来寄托情思,这个词牌偶尔也有壮阔悲凉兼具的作品,个中翘楚当属范仲淹的边塞军旅思乡曲。当年令范仲淹忍不住作词的风景,今陕北城塞遗址。塞外风光,苍茫悲戚,让人看了心中徒生酸楚。
再碰上范仲淹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更是惆怅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