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日本天皇一家人对生物学的热情一直很高——明仁天皇本人是个鱼类学家,已下嫁脱离皇室的公主清子是个鸟类研究员,二皇子秋筱宫文仁是日本动物园水族馆协会总裁,还在东京农业大学教授遗传育种学。就说这文仁亲王,他养的宠物都不一般,是两头水豚。这些年,水豚在日本人气特别高,恨不得是个动物园都要养一群。
原因在于这种大耗子一脸憨厚,脾气特别好,网上能搜到很多水豚与其它动物和平相处的视频,看上去一副永远都不会生气的样子。水豚不光脾气好,胆子还大、不怕人。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就有一只水豚溜进高尔夫球赛场,完全无视工作人员和正在比赛的选手,在草地上扭着屁股闲逛。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居住在除了智利之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成体体长能有1米多,体重50千克左右,最重纪录是91千克。
水豚在原生环境中的天敌主要是森蚺、美洲豹等大型食肉动物,所以它们在动物园里接触到的动物都对自己无法构成威胁,没有敌意也很正常。从动物学角度来看,水豚属于哺乳纲啮齿目,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曾经在每年春天的一个多月中变成鱼类,确切地说是被当成鱼类。十六世纪,欧洲人在南美建立了殖民地,也将天主教传播到了新大陆。
天主教中有一个算不上节日的节日叫四旬期,时间是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在这段时间里,信徒需要遵守斋戒,不吃禽兽肉。殖民地教会想出的方法是以水豚大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为由,写信向罗马教会申请将之判定为鱼类,至于如何解释水豚身为鱼类却没有鳞,殖民地教会的说法则是:“毛太长把鳞遮住了。”罗马教会虽然明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但考虑到现实情况也只能批准。就这样,水豚变成了四旬期可以随便吃的“鱼”而被人们猎杀食肉。
一直到近代,委内瑞拉等地还有在旱季捕猎水豚的习惯。至于水豚的味道,据说是和猪肉差不多,肥肉的脂肪有臭味,一般只吃瘦肉,总体来说不算特别美味。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动物不选,就选水豚吃呢?其实对当时的人来说,水豚是字面意义上的“皮可用、肉可食”。首先,水豚在原生环境中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食性比较单一,殖民者开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后,自然就把水豚看做敌人,食之而后快。
另外,水豚的皮毛质地很好,能够加工成优质皮革,吃肉之余又可以让人们多一笔外快。于是,水豚就成了四旬期最合适的肉类来源。水豚可以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繁殖,生长快,一岁多就性成熟;每年能繁殖两次,一次能生2~7头幼崽;只吃草,食物转化效率比较高;性格温顺、淡定、不易受惊,并且还是群居动物。这一切,全部符合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总结的可驯化动物必须具有的特点。
按理说,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水豚应该早就被美洲原住民驯化成广泛饲养的家畜了,然而实际并没有。可能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水豚虽然不难养,但对环境要求高,因为它们离不开水。水豚的半水栖习性从脸和脚掌就能看出来——它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孔都长在头部上方,方便潜伏在水里暗中观察;脚趾前四后三,每个趾头上都有适于划水的蹼。
水豚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泡在水里,它们要在水中避暑、在水中吃草、在水中迁徙,并且还要在水中交配,因此远离水源的地方没法养。另外,水豚在繁殖期时会有各自划地盘的现象,所以尽管它们是群居动物,但还是不太适合成为家畜。水豚群体中一般会有几只雌性以及它们的子女,当了妈妈的雌水豚虽然认识自己的孩子,但也不会拒绝给其它幼崽喂奶,通常是大家一起把后代抚养大。雄水豚的数量则不固定,一般至少会有一只作为头领。
雄水豚之间存在等级排序,决定顺位的方式是追逐和撕咬,排名越靠前,和雌水豚交配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水豚们尽管平时相安无事,但繁殖期还是有可能会发生冲突。水豚在交配时,雌性对雄性拥有选择权。头领虽然对自家的所有雌性都拥有强大的占有欲,但往往力不从心,一群水豚中的幼崽并不都是头领的子女。每到繁殖期,雄水豚们会用头上的臭腺涂抹植物,用气味划分领地。
作为啮齿目的一员,水豚自然也拥有强大的门牙,雄水豚在领地冲突中容易将同类咬伤。尽管对外人性格软萌,但同类之间免不了打架,所以水豚还是难以被驯化成能在狭小围栏里成群繁衍的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