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山泉水是“纯天然”“原生态”“安全”“健康”的形象代表。在全国各地,往往都会有一些“山泉水取水点”,附近的居民、甚至更远的居民,都会前来打水带回家饮用,甚至煮饭做菜都用这些水。比如北京的门头沟,就有各地“水军”深入山中排队取水。然而最近有媒体报道:专家检测显示该处水质已被人类排泄物所污染,大肠杆菌含量超标。
即便水源没有被污染,打山泉水回家饮用也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天然水源并不意味着安全。很多水源都被污染了。跟自来水和商业化矿泉水的水源不同,通常大家去的“山泉水取水点”是缺乏水质监测的自然水源。根据水源地的情况,人们可以判断它是否“被污染”,但是这种判断非常粗略,也不见得准确。比如这次遭遇尴尬的门头沟山泉,大家的判断是“干净卫生”的,而专业监测显示已经被污染。更重要的是,“没有被污染”只是能喝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自然水中是否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并不能通过肉眼判断。如果水源远离人类活动,也只是说不会“被人类污染”,而不会“被污染”。自然界的寄生虫、重金属等污染,也还是可能存在的。比如云南一些地区有许多铜矿,在某些人迹罕至的水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铜离子,这样的山泉水就可能让人铜中毒。还有一些天然水源中存在着高含量的砷、镉等重金属,也是凭经验所不能知道的。
长期喝这样的水,摄入的这些重金属元素超过了人体的处理能力,它们就会在体内累积。累积到一定的量,就可能出现各种症状,比如砷损害皮肤、导致神经炎、损伤肝脏甚至致癌,镉能导致“痛痛病”,铜会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肝脏的正常功能。因为产生的危害比较隐蔽,等到出现症状时,已经为时已晚,医学上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其实,即使水源地的水质是合格的,也只是在当地喝没有问题。
把水打回家,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自然界中的细菌无处不在,不管是水源还是装水的容器,多少会有一些细菌。自来水通过消毒剂杀灭了它们,并且保留了一定量的消毒剂抑制后来进入水中的细菌。商业化的矿泉水则是通过“非化学手段”来杀菌,但杀菌这个操作还是需要的,比如最常见的臭氧杀菌。杀菌操作加上无菌灌装,才使得矿泉水有可能以瓶装、桶装的方式长期保存和运输。即便如此,也还是可能出现“事故”。
大家去网上搜索“依云细菌”,会看到多次“依云矿泉水细菌超标”的报道。
世界著名的水源、现代化的工艺、国际大公司的声誉,也都阻止不了出现“细菌超标”的事故。普通公众拿着家里的桶,没有任何的灭菌和抑菌措施,怎么能保证打回的水不成为“细菌培养液”?正如网友们的现身说法。曾经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顾有容说:“若干年前我们实验室喝的就是这种水,用桶装水的桶从山上运回来,一周一次。
天热的时候桶里都长绿藻了我们还在喝”。而网友@Naja-atra则说“别说泉水了,实验室的二级反渗透水接出来,夏天放个一周就有絮状杂质了,放半个月瓶壁上一层菌”。
许多人打山泉水回家是为了泡茶。因为“茶圣”陆羽曾经对各种水做过评价——“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许多人据此信守着“山泉水泡茶最好喝”的教条。陆羽的总结是基于他的经验和那个时代对泡茶的认知。
而今天,水质对泡茶的影响已经相当清楚,再执着于“山泉水泡茶”就舍本逐末了。茶水的风味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同样的茶叶和冲泡方式下,对茶水风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水的硬度和pH。硬度高,意味着水中的矿物质离子多。这些离子会抑制茶叶中内容物的溶出,还可能促进茶多酚的氧化和聚合。所以,硬度高的水泡出来的茶,滋味较为寡淡,汤色也会浑浊一些。而pH也会影响水的口感,一般而言,弱碱性的水口感会好一些。
不过碱性强也会促进茶多酚的氧化,又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茶水的滋味。
陆羽对三类水的评价,大致是因为不同的硬度,但那只是一个粗略的总结。不同的山泉水相差很大,尤其是硬度,更不见得必然低。陆羽的年代基本上只能采集天然水,所比较的也只能是天然水。而现在,我们有各种净水手段,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和调控水的硬度与pH,完全用不着再根据陆羽的“指南”去选择泡茶用水了。送货上门的纯净水,或者经过家用净水器净化的自来水,往往都比打回来的山泉水更适合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