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2018-05-22 14:11:39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至10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学习札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从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可同时,我国制造业是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著名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在一些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上受制于人。不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制造就不可能实现创新转变和质量转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主要针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强化工业基础,必须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随着技术变革步伐加速,工业发展对“四基”的需求会不断更新升级。
因此,“四基”的发展首先要深挖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新的技术元素;其次,要以专业化为方向,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与装备保证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还应着力培育专业化、精准化、特色明显的企业群;最后,高端器件及微系统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大,因此,要着重发展国家急需研发的高端器件及微系统。
——尤政
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微电机系统(MEMS)、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的研究。
融会贯通
近年来,高铁、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等屡屡为中国制造戴上耀眼的光环。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水平低、资源消耗大、质量效益低等差距。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三个转变”,是解决不可持续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根本出路在创新。必须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同时,要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必须把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放在重要位置。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关键在于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这就需要形成由企业自主、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组成的质量治理格局。强化企业的自主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注重质量控制,使企业成为质量责任主体;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群众和舆论监督。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在品牌培育和推广。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将价值思维与价值创造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引导和创造市场。
(本报记者胡珉琦整理)
《中国科学报》(2018-05-2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