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果壳与同性恋者及恐同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除名,这一决定为社会接纳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了可能。然而,社会接纳之路依然漫长,许多性少数群体依然生活在阴影之下。2005年5月17日是第一个国际不再恐同日,提醒公众同性恋不是病,同性恋者有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和对话。
果壳的编辑们与他们的朋友讨论了关于“同性恋”的困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好地与同性恋者及自己相处。
在对话中,有人认为同性恋的存在是不正常、不自然的,而同性恋者则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果壳指出,在自然界中,同性个体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现象极其广泛,喜欢同性虽然是少数派,但无论如何谈不上“不自然”。同性恋也不可能对人类物种的繁衍造成威胁,因为它受遗传的影响很大。性取向并不是简单的同性恋异性恋的二分,它是一个连续谱。
关于同性恋是否会对社会、家庭的组织带来混乱,果壳认为性向固然有天生的部分,然而与性、性别,乃至家庭与情感,离不开社会建构。同性恋者也会有组建家庭的需要,现有的社会框架,也正在一点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未来,一男一女加小孩不一定会是家庭组织的唯一形式。
对于同性恋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果壳指出同性恋和几乎所有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因素的复杂结果。同性恋并没有形成“风潮”,而是原本被迫沉默的人终于有了谈论自己的处境和需求的机会。
关于恐同的问题,果壳认为恐同的根源非常多,大部分都是对同性恋的“不理解”。消除社会偏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了解是通向和解的道路,宽容每一个人的不同,尊重多元,才是文明社会的本意。